(社論)教育部應成為學校和師生的後盾

醒報編輯部 2025/09/01 15:21 點閱 123 次
「校園愛心球」、「第七節活動課」這類空泛的施政口號,不僅未獲教師與家長的支持,反而加重了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負擔。(網路截圖)
「校園愛心球」、「第七節活動課」這類空泛的施政口號,不僅未獲教師與家長的支持,反而加重了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負擔。(網路截圖)

開學的全台師資荒,讓教育制度窘態畢露,教育部正面臨信任危機,不僅是來自於制度與資源的分配不均,更是因為政治干預與行政思維將教育導向偏離中立與專業的危險邊緣。

當教育部不再是學校的後盾,而成為製造問題的根源;當教育政策和學生與教師的真實需求日漸疏離;當意識形態悄悄滲透課綱與行政流程,教育便偏離了它最根本的使命:孕育下一代成為具備獨立思考、同理心與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教育部施政令人失望

教育部應當是教師最堅實的支持者,是捍衛學術自由與教學尊嚴的堡壘,但近年的施政卻令人失望。無論是師資荒席捲全台、教師行政負擔日益沉重,或是代理教師長期遭受制度性歧視與不穩定雇用的問題,都未見根本性的改革與解方。許多學校為填補教師缺額,被迫讓現任教師超時授課,甚至屢次招考仍乏人問津,顯示台灣教育現場早已亮起紅燈。

令人遺憾的是,教育部在面對這些結構性危機時,選擇了將目光放在「政績亮點」與「風向操作」,而非用心來解決實質問題。「校園愛心球」、「第七節活動課」這類空泛的施政口號,不僅未獲教師與家長的支持,反而加重了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負擔。當行政效率與政治正確凌駕於專業判斷之上,當政策制定者對教育現場的真實聲音置若罔聞,教育便淪為行政與政治的試驗場,而不再是育人的園地。

政治正確凌駕

教育部長被期待的是一位理解基層教育困境、能擔當、願改革的人。他不該是傳遞命令的中介,更不該成為政黨酬庸的棋子。相反地,他應該有能力抗拒不當的政治干預,為學校與教師撐起一片免於恐懼與干擾的教學空間。教師專業不該再受到懷疑與侵蝕,應該透過制度性保護與資源挹注,恢復其社會地位與尊嚴,學生的學習權益也不該因為官僚體制或人事政策的鬆散而被犧牲。

教育的核心從來不是替政治傳聲,也不是為行政績效加分。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一個社會持續進步的文化土壤,是養成思辨與寬容的價值觀,是讓每個人都能在尊重與理解中找到自我定位。教育體系必須是開放的、多元的、容納異見的,而不是被標籤化、簡化為敵我對立的工具。如果教育被意識形態所綁架,被行政流程所拘束,被選舉算計所操弄,受害的不只是師生,更是整個社會的未來。

以輿論操作為導向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當教育政策不再以學生與教師為本,而是以輿論操作為導向,整個治理結構就會失去平衡。一旦教育部長未能堅守中立與專業的立場,選擇在意識形態戰場上沾手,那教育政策就將難逃朝令夕改、社會撕裂的命運。從學歷造假問題到少子化下的班級規模調整,從校園性平事件處理不當到教師聘用制度的僵化,這些問題的共同癥結,正是教育體系在面對挑戰時缺乏一個穩定而專業的核心。

面對教師的苦撐與學生的迷惘,教育部應該放下過往的官僚習氣與政治包袱,以謙卑與務實的姿態重新出發。除了重建對教師專業的信任、重新規劃師資培育制度,也必須徹底檢討行政流程與考核機制,讓教師能回歸教學本務,讓學校能有餘裕推動創新與改變。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具備彈性與前瞻性的教育政策系統,能夠在社會變遷中穩健回應,而不是隨政治擺盪。

堅持教育中立

學生的未來,不該被行政命令綁架;教育的方向,不該為政黨利益所轉彎。我們要的是一個讓孩子學會思考、包容與創造的教育制度,一個真正為教育負責、能成為學校與教師後盾的教育部。唯有堅持教育中立、尊重專業、勇於改革,教育才不會讓下一代眼光如豆,而能胸懷世界、展望未來。這是對教育價值的捍衛,也是對台灣未來的堅持。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