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韓劇有感—論文學與戲劇的力量(程亦君)

醒報編輯部 2025/08/31 19:57 點閱 757 次
小老百姓或英雄人物的奮鬥故事,會塑造他們的民族自尊與自信心,可能就是那樣的民族自信心,以至於形成不能讓人小看的今日韓國。(網路截圖)
小老百姓或英雄人物的奮鬥故事,會塑造他們的民族自尊與自信心,可能就是那樣的民族自信心,以至於形成不能讓人小看的今日韓國。(網路截圖)

自從去年生重病後,為了轉移身體的不適與疼痛感,開始看韓劇,從二十多年前風靡一時的《大長今》開始,看了幾部優秀的電視劇,令我非常欽佩韓國的編劇、導演、幕後工作團隊以及演員們優秀的演技。


”AA”

其實多年前曾看過幾部令我印象深刻的韓國電影,比如:《Swing Kids》(搖擺男孩)。

韓國文化的蛻變

猶記得三、四十多年前我大學畢業後那段時間,時常從電視新聞上看見韓國大學生反獨裁的街頭抗爭運動。現今韓國雖已經沒有那樣激烈的社會運動,但從他們的電視劇,特別是評價高的歷史劇,似乎仍可以瞥見當年他們的知識份子對政治、社會的批判精神。

透過觀看那些戲劇,讓我對政治、政權運作與貧困人民生活的處境有較多的瞭解。在此個人斗膽地做一點推測:經過這三、四十年的時間沈澱,當年韓國知識份子對社會、政治的批判精神,是否如今已經化為文化的種子,落在韓國文化的創作土壤裡,以豐饒、無形、更廣泛的力量在影響人心?


”AA”

不能讓人小看的韓國

當我觀看他們幾部優秀的古裝歷史劇,述說他們民族政治與文化發展中的各種故事(題材真是多啊),個人覺得相當精彩好看,也會受到感動,更何況是那些劇作發表時,在第一時間觀賞的韓國觀眾,他們的感受理當更深刻。

那些自己民族的故事,不管是小老百姓或英雄人物的奮鬥故事,都會凝聚他們的民族意識,塑造他們的民族自尊與自信心,可能就是那樣的民族自信心,以至於形成不能讓人小看的今日韓國。

這段養病期間我所看的韓劇,都是十多年前的作品,剛好台灣社會這段期間也上演著吵吵鬧鬧的真實「政治劇」,而從韓劇中得到一些啟發,讓我更認識政治課題中的一些不公義與荒謬性,以及身為人民應當要保持的清醒與覺醒。

戲劇反映社會

韓國在過去的歷史朝代中,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活在大國的陰影之下,也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甚深,在高麗、朝鮮時代,他們的知識份子都深諳漢文以及中國的儒家、朱子思想,並以此為榮。但政治上,長久以來,他們卻一直是處在中國朝代更替的危機之中,甚至最後也受到日本的壓制,小國如何在大國的壓迫之下求生存?

對他們而言,是個重要政治、社會課題;而一直以來,他們社會嚴格的階級制度,使得人民的生存與處境比他們的統治者更為窘迫,統治階層不斷對窮困人民苛以重稅,視人民性命如草芥。當然我們可說那些老百姓受虐的畫面只是戲劇效果,但從戲劇故事重建場景的角度來說,那些情景多少也反映了過往歷史的真實。

我所觀看的幾部韓劇,劇中多有呈現深度的政治、社會思想探討與批判,我想應該是劇作者與導演從現代民主思想的觀點來檢視那些歷史的過往,提供現代觀眾對古代生活的理解。

以下列舉四部韓劇來略微說明:

韓劇《情人》談人民盡忠

表達動盪大時代的堅貞愛情故事。其故事背景是1636年朝鮮王朝時期的丙子戰爭,當時清朝皇太極攻打朝鮮,朝鮮仁祖被圍困在南漢山城,最終兵敗,被迫向清朝稱臣。劇中呈現了當時無助的朝鮮人民被俘虜、被執政者拋棄的慘況。

這部劇的編導提出了核心論點:應該是皇上(人民的父母)保護人民?還是人民(無權無勢者)應該盡義務保護皇上?劇情發展到最後,依然是人民為了盡忠、盡責而犧牲生命;而皇上也不得好報,最後因貪戀政權疑心疑鬼,不惜犧牲子嗣,最後發瘋而死。真是極大的對比與諷刺。

沒有人民的《六龍飛天》

故事是描寫高麗王朝末期,因王室腐敗,人民不斷被有權有勢者課重稅嚴重剝削,生活苦不堪言,劇中道出一句核心之言:「強者對弱者的欺壓是不分時代的。」以士大夫鄭道傳為首的幾位人物欲推翻腐敗不堪的高麗,創建新國家「朝鮮」。


”AA”

深具遠見的鄭道傳渴想建立的是三權分立(王、宰相、士大夫)制衡的士大夫國家,鄭道傳認為他所設計的精英政治制度可為國家帶來進步與福祉,但劇中有一段對白讓我印象深刻,凸顯人民在這個新國家中依然沒有發言權。女主角芬伊(代表被欺壓的弱勢百姓)詢問鄭道傳說:「在你設計的制度中,那人民的位置呢?」(她其實是在問:百姓的心聲與權利如何被重視?)

鄭道傳回答說,在他設計的制度中沒有百姓的位置,因為百姓從早到晚為求生計的溫飽,根本無暇學習識字(那時朝鮮的文字是繁體漢文,對一般百姓而言不易學習),因此沒有知識就無法擁有任何權力。故事發展到最後,鄭道傳所設計的理想國,之後遭到同僚李芳遠(之後成為朝鮮太宗)無情的奪權。

《樹大根深》的密本組織

劇情的主線是講述朝鮮世宗大王李裪(李芳遠的兒子)如何研究、發明朝鮮文字的故事,而副線是表達士大夫與王權之間制衡的張力。此部戲劇原本先於《六龍飛天》推出,因為受到好評,就拍攝了前傳《六龍飛天》。李芳遠(朝鮮太宗)殺害鄭道傳之後也誅滅其家族,為鞏固權力也以暴力剷除異己。

李芳遠的兒子李裪繼位後,決心要走一條有別於父王的治國理念,他發現百姓在瘟疫中,因為看不懂官署通告上的漢文而不知要避開瘟疫的傳染,他親身目睹百姓因為不識字所遭受的痛苦與無奈,就發憤要發明一種讓百姓簡單易學的文字(古代韓國的書寫是用漢文,而日常說話溝通則是用韓語),以此來改善百姓的生活處境。

害怕百姓識字

沒想到卻遭到密本組織(鄭道傳姪子所領導的士大夫精英階層)的反對。「密本」 認為文字的力量是很可怕的,當人民可以自由書寫時,將會取代他們士大夫菁英階層的權力,因此百般阻擾世宗大王李裪發表新文字。

此部劇讓我們看到:古代的士大夫階層表面上以平民百姓不識字為由,認為國家社稷需要由他們來帶領,「擁有知識」成為士大夫的專利,也成為一種權力的壟斷機制。因此一但他們得知百姓可以有學習知識的機會,就產生了被取代的恐懼。

新晉女史官的嘲諷

這部劇是以誇張、卡通式的嘲諷手法介紹古代韓國的史官工作,並透過劇中人物表達批判時政的觀點。劇中表達古代韓國花了三百年,才建立史官的獨立運作系統。史官要秉持紀錄歷史的客觀、中道原則。在皇帝上朝聽政、與官員談話旁邊都要有史官紀錄,但皇帝與官員不能擅自觀看史官的紀錄。

劇中故事有貪污的史官竄改真相,但也有為了記載真相而勇於承擔冤死的史官。若有不畏權勢的史官,他們的紀錄,才會讓皇上與官員留意自己的作為在歷史中會留下什麼評價。

戲劇最終從女主角的口中道出史官秉持良知,留下真相,而真相是要留待後世子孫作出適當的評價。因為人們就是想要看見真相。

韓國能,為何我們不能?

其實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討論一下:韓國能?為什麼我們不能?今日的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我看到韓國人不斷取材於他們民族歷史故事而創作出優秀的影視作品,可以直面那些歷史的傷痕而做出探討,而這些年來我們台灣出現了什麼有格局的優秀作品呢?(有一部公視製作的戲劇《茶金》是我喜歡的作品)

為什麼韓國有那麼多說不完的歷史故事與題材?而台灣呢?現今為何我們失去了說自己歷史故事的能力與題材?按目前政府的定義,我們是96%的台灣「其餘人口」,那這樣我們到底該如何定位自身的歷史敘事?

韓國人透過優秀的文學與戲劇的演繹,強化了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反觀我們自己如果不在意中華文化的傳承,執政的人也不在意要告訴人民我們的文化認同該何去何從?而當一個民族不知如何自我定位時,必然失去反省與創新的動力!


”AA”

記得讀大二時,我修習戲劇課,老師給我們作業去觀看「河南梆子」(河南地方戲曲的唱腔)戲曲,我本來不喜歡中國的戲曲,因為覺得文謅謅、也聽不懂。但那次卻大開眼界,那一次河南梆子演出的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唱作俱佳之下,竟讓我看得熱淚盈眶。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