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生的旅程中,有一個重要的時刻,那就是「折返點」。這不僅是年齡上的轉折,更是對生活的全新審視。深受日本女性共鳴的生活質感作家namytone,在40歲的人生折返點,為自己打造出更輕盈、有餘裕的理想人生。
她摒棄「應該」,擁抱「想要」,想和誰見面就行動,跟隨心意更換居家布置。她調整心態與習慣,察覺日常的微小幸福,一杯溫開水、睡前十分鐘冥想,就能在四季流轉中愜意生活。她定期斷捨離,為空間與心靈大掃除,只保留能為自己帶來快樂的事物。
從日常瑣事品味生活的美好,從時光流逝覺察心靈的變化。這本書不只是一本生活指南,更是一場與內心的深度對話。只要重新審視當下,就能為未來創造「剛剛好的幸福」,現在就開始體會只屬於自己的「喜歡」,開心迎接人生折返點!
無論工作或生活,最重要的是「保有餘力」。過去的我,總是猛踩油門不放,時常跟疲勞戰鬥,連帶心靈也失去餘裕。儘管如此,我仍告訴自己「這就是我的人生」,從未試圖做出任何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搞壞身體,才三十歲出頭,就被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的嚴重不適所困擾。有了這樣的經驗後,我學會了早點放鬆油門和適時保持平衡的重要性。
認真跟身體對話
所謂「健康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體」,不論是笑、吃、工作,或者玩樂,一切都要以健康為基礎。因此,要認真跟身體對話,不是以「不勉強」,而是以保持「有餘裕」的狀態,從容過每一天為目標。
開始意識到要有餘裕地過生活後,我設定了早上慢慢喝杯溫開水的時間。雖然只是喝杯溫開水這麼簡單,但每天由此展開,會覺得輕鬆不少。而且,我最近體會到,與其總是以固定的速度前進,不如在放慢速度後重新踩油門,反而能走得更遠……
只留下能感受到自己的東西,不是一味減少,留下自己真正喜歡的,能感受到自己的東西,也是一種面對人生的態度。
每月一次斷捨離
過去的我,曾有過被塞滿衣物的衣櫃,以及搭配那些衣物的鞋子、包包,還有料理工具、器皿等等數不完的東西包圍著過生活的日子。幸好,因為喜歡收拾東西, 還算收納、整理得不錯。
不過,說實話,究竟有多少數量、在哪裡買的都搞不清楚,只為滿足「購物慾」,完全沒用過,又或者為了虛榮、趕潮流而買的東西一堆……我趁著搬家,認真以「是否真的喜歡」為基準,把東西減少到能掌握的數量,並且以留下的每件東西都能好好珍惜為目標,檢視家中所有物品。經過一番整理,清出像山一樣高不要的東西,以及許多空空的收納箱。
不過,看來不是整理一次就能無事一身輕;況且,物理上與心理上的輕盈息息相關,所以,為了以輕盈的狀態迎接人生下半場,我設定了一個月斷捨離一次家中物品的時間。
輪廓清晰的金流
將收支視覺化──我認為,金錢管理之要盡在於此。我沒有取得關於理財的證照,也沒有很多存款,但為了「繼續過合身的生活」,我以自己的方式摸索出專屬的金錢規劃方式。
剛開始一個人生活時,沒有金錢觀念,完全存不到錢的我,現在盡可能大致掌握每月、每年的金流(收支)。多虧了不少以失敗為名的「經驗」,現在我掌握金流,是比起注意「省錢」不透支,更加重視設定存錢的明確目標,把錢花在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上。
不論是支出或存款,全都寫在筆記本上把它視覺化,這樣一來,以自己的價值觀為基礎,在收支失衡時,就能重新調整。尤其,我是愛操心的人,對於「萬一」這件事會比一般人加倍思考。
在做法上,本來因為媽媽是把收據中所有項目鉅細靡遺寫在記帳本的類型,所以我也試著模仿,結果以三分鐘熱度收場。有了這樣的經驗,我毅然決然地放棄詳細記錄,覺得與其全都記下,不如把重心放在能「每月檢視」、「確實掌握」上,因此,我只記錄每月收支,以便回顧。我覺得,把模糊的「金流」輪廓明確化,人生擔憂的事就好像少了一件。
泡在工作中的自己
有次放假,我突然想到下週開始會很忙,就先到這裡,不要玩得過頭了。那時我突然覺得,我真是為了工作而活啊!不是應該顛倒才對嗎……有工作這個重要支柱固然非常令人慶幸,而且是活下去所不可或缺之事,但我想把重心稍稍挪開一些些,把更重要的「生活」放到正中間。
每天一大早去上班,然後加班,常會聽到「了不起喔!這麼早來上班!」「加班到這麼晚啊,真努力!」當然,有時是工作太多不得不然,但大多時候是為了讓人認可自己的努力,拚命留下「努力的痕跡」,陶醉於泡在工作中的自己。
自己的工作節奏
其實,就算無法獲得肯定,有知道自己是「認真付出」的確信就夠了。何況,我認為工作是一連串的累積,那些「為你做的事情」會在日後看出來。同樣道理,看到工作成果的人,應該也能夠想像對方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
所以,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價,按自己的節奏來工作就好。正因為未來的上班人生還很長,如果能愛惜自己並持續工作,是最好不過的了。
主動去見想見的人
有想見的人,就主動去見;有想說的話,就立刻告訴對方,不要到時才後悔沒有及時把「謝謝你」、「我很珍惜你喔」這些話告訴對方。
因為疫情,奪走了理所當然的日常:線上會議、商店街的店舖全關、常去的咖啡館沒有營業……對於這樣的驟變,心情上無法適應。
而本來就一個人生活的我,也變得沒跟人接觸,每天過著完全未跟任何人說話的日子。就算好不容易去一次公司,隔壁的同事也因為遠端工作而不在。我體會到,簡單的寒暄,看著別人說說笑笑,是多麼重要的心靈養分。生活中有「去見見誰」這個選項,是非常幸福的事。
拯救未來的自己
有了無法與人交流的經驗後,我打從心底決定更珍惜與「能給自己溫暖的人」、「人生中無可取代的人」在一起的時間,如此把人際關係單純化,也就夠了。為此,我想把時間的使用方式更單純化,讓生活更加輕盈。
一旦陷入負面思考,就很乾脆地放下。儘管隨著年齡的增加,步伐很容易沉重起來,但我希望能為了去見想見的人、看想看的風景、喝想喝的美味咖啡而行動,以拯救未來的自己。(宇欽/輯)
《人生折返點,喜歡自己多一點》
作者:namytone
出版社:平安文化
其他書訊:
《好感的開始:如何贏得朋友,打造期待再次見面的獨特魅力》
作者:崔渶善
出版社:方舟文化
你見過那種總是能和諧相處、在職場中不樹敵,而且廣受好評的人嗎?或者看起來平凡卻不知為何極具人氣的人嗎?他們的祕訣只有一個:那就是具吸引力的「魅力」。透過個人獨具的魅力吸引周圍人的好感,影響他人的內心。這本書將揭示決定好感的魅力特質,以及如何利用自己的魅力建立成功的人際關係。
從最初幾乎無人注意,到逐漸發光發熱,到長期受到喜愛的變化,作者在與眾多人相處中探索吸引人的魅力到底是什麼。此外,作者還擴展到YouTube創作者的領域,在此過程中採訪了一千多人,學習贏得好感的技巧,並將這些寶貴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在本書中。
《風暴思維:從危機管理理論到韌性治理的行動思考策略》
作者:黃兆璽
出版社:新銳文創
在風險無所不在的年代,危機早已不只是突發事件,更是一場治理的考驗與輿論的風暴。本書是一部寫給正在風暴中前進者的行動指南,協助在不確定中建構可預防、能回應、會復原、懂學習的治理藍圖。危機從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
本書從危機擴大的邏輯、媒體反應的節奏,到語言如何修復信任、制度如何強化韌性,逐層剖析危機的成因與轉機,提出具體可行的應對架構,幫助組織在風暴中不只生存,更能進化。讀者將從中學會如何辨識風險、理解媒體邏輯、運用語言與策略修復信任,從危機中汲取韌性,轉化壓力為契機。
《現在這樣的我,愛著現在這樣的你》
作者:褚士瑩
出版社:遠流
如果愛是一盒蛋,應該有幾顆?褚士瑩以獨特的角度切入,梳理不同人對於愛的認知與期待。有人的愛是大盒裝,有人的是小盒裝,有人習慣盒子裡放十二顆蛋,有的人認為十顆剛剛好,也有人只要六顆。
全書以四個篇章、27個提問,從真實生命故事說起,透過哲學諮商來思考情感關係中必須真實面對的形形色色。在每一篇故事中,褚士瑩以一貫的犀利提問,卻又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從心中吶喊:「害怕失戀而不敢愛的人,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