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總統府否認賴總統原有意出訪巴拉圭、並過境美國,但數家媒體的報導都稱,是川普決定不讓賴總統過境紐約,迫使賴總統出訪作業中止。如果報導屬實, 此事在台灣第一階段「大罷免」落幕之際發生,不但凸顯美中台三角關係的高度政治敏感性,也暴露賴清德政府對美外交的短板,亦即忽視了內政與外交之間的可能聯動。
討好大國忽略小國
這次事件首先是揭露台灣依賴美國支持的有限程度。儘管華府經常重申根據「台灣關係法」對台灣的承諾,但當更廣泛的戰略或經濟利益受到威脅時,現實政治,特別是在川普「交易外交」籠罩的國際環境下,大國的現實利害得失可能凌駕對小國的承諾。
面對如此不利的局勢,台灣理應作到兩點。其一是戰略溝通:台灣應謹慎管理美台關係,並釋放有利美台同時應對中國的訊息,特別是對華府傳達台灣以維持民主自治與政治穩定為重,無意破壞美中大局的訊號。
內政影響外交
其二是審時度勢:台灣領導者必須對國際政治氣候保持敏銳的認知,尤其是在關稅貿易談判可能牽動全球政經板塊,大國角力達到高峰的敏感時刻。
從上述觀點來看,民進黨在台灣外部環境日益動盪之際,「支持」公民團體推動的「大罷免」,耗費龐大的政治精力和公共注意力,且以失敗告終,整個過程似乎成了阻礙而非提升台灣與美國的戰略溝通,並使美國觀察家及決策者懷疑民進黨政府準確評估國際環境的能力。
川普的外交策略高度注重交易性和形象導向,傾向重視盟友強大而穩定的領導力。如果執政黨支持的罷免行動失敗,可能會讓川普政府對賴總統的國內政治地位產生懷疑,進而降低川普支持賴總統過境訪問的意願,更何況此一訪問對美國而言,本身就存在外交風險。
再者,如果川普團隊把「大罷免」解讀為台灣執政者政治冒進或時機判斷失誤——尤其是在微妙的中美貿易和關稅談判進行之際——這可能會加劇一種看法,即台灣的行動與美國的戰略利益並不同步。
川普對那些使其外交政策議程複雜化、或不必要地挑釁中國且沒有明顯好處的行動尤其敏感。在川普的「交易外交」下,台灣的價值在於它如何提升美國對中國的影響力。如果台灣似乎專注於內部紛爭,而不是提升其對美國的戰略效用,川普可能會把賴總統的過境訪問視為一種回報極低的恩惠——或者更糟的是,把它視為一種破壞其對中戰略的挑釁。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對於長期承受外部壓力的台灣來說,國內的政治鬧劇—尤其是一部不成功的鬧劇——可能已在外交上付出高昂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