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要準,防人要快》

醒報編輯 2025/07/24 17:42 點閱 142 次

判斷一個人的情緒穩定度,界線模糊得令人不安。有些人表面看似正常,其實內在情緒極不穩定,有些乍看之下無害、甚至友善的行為,可能已經透露了潛在的危險信號,無聲警告我們:有地方不對勁,快注意!

每一天,我們都會面對無數人際關係的選擇與判斷。要是做出錯誤的決定,可能會讓你成為難以承受的受害者!讓真正的專家幫助你打造識人雷達,無論是面對面交談、網路互動,甚至只是一通電話,讓你從見面的第一天起,就能看出對方的心理狀態,提前避開那些可能傷害或利用你的人。

我們時常都在「看」,但不一定有真正「看進去」;我們隨時都在「聽」,但也不一定有「聽進去」。真正的「看」一個人,是有意識的、經過衡量的、帶有目的性的觀察。

閱讀了本書前面章節後,相信我們應該比以往更能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中,判斷出他是否可能缺乏自尊。例如,我們很明白某些特定典型的特徵──表面上看起是在自誇或充滿自信的行為,往往是低自尊的表現。

有時候,和某個人短短幾分鐘互動,就能獲得足夠的資訊去推斷出他的情緒狀態不穩定。然而,情況並不能總是這麼順利。

心理掃描術案例

這裡必須強調,本書所提供的「心理掃描術」無法完全排除「假性」(假陽性、假陰性)的結論。就拿謙遜的特質來舉例,我們知道,自尊和自我呈反比關係,一個人的自尊越高,待人處事就越不會傲慢自大。

但是,假設今天的觀察對象總是逆來順受,對別人有求必應,我們必須注意這不一定代表他樂於助人,他的順從也有可能是因為害怕說「不」,或者內心深處認為自己的感受不值得爭取。我們很難在短時間裡明確地辨識出一個人的謙順是基於高度自尊展現的修養,還是自輕自蔑地任由他人欺壓自己。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一個單純為了想得到關注而努力尋求關注的人,就算他的內心與行為不帶其它目的,也不見得就表示他的情緒狀態健全。就像有些人內心不想融入群體,卻又不得不融入,這樣的人因為害怕被注意到,往往會刻意偽飾,避免外在表現透露出真實的自己。

「心理掃描術」就像是一個篩孔較大的濾網。這個篩網發揮的是最初步的過濾功能,被濾網「卡住」的東西(也就是那些未能通過篩選、顯得異常的特質),幾乎可以確定存在問題。但是,即使某個人的行為完全通過了這個篩選,也不代表他就一定沒有問題。

掩飾自己的缺點

要知道,許多人在一開始看起來都很好相處,他們衣著得體、一表人才,言談舉止沒有任何明顯的情緒問題,甚至對待他人親切有禮,相處時進退得宜。從表面上看,他們可以說是「健全的典範」。

所以這個人的行為表現中或許沒有觸發任何警報,但這仍不代表他的情緒狀態健康穩定。因為,一個人越適應社會,就越擅長掩飾自己的缺點。

例如,自戀型與反社會型人格(如詐騙的高手)通常極為擅長營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他們精於社交,那麼他在認識初期可能會刻意表現出熱情、關懷、慷慨、無私的形象。

想想那個連環殺手泰德.邦迪(Ted Bundy),他用友善又溫文爾雅的紳士形象迷倒許多沒有戒心的無辜女性,她們輕信了第一印象,卻因此慘遭毒手。如果這些受害者和他相處的時間再長一點,他那些嚴重的性格缺陷可能就會逐漸暴露出來。

心理掃描術應用

如果出現以下這些「情緒足跡」,通常代表目標對象具有心理健康問題。當觀察到這些跡象時,我們就應該特別注意。但需要留心的是,其中一些跡象可能來自特定的心理症患,不一定能代表這個人的整體心理狀態。

例如,一個對社交默契完全無感的人,他會過度在意細節或出現高度儀式化的行為,可能是因為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也可能與強迫症有關。

透過觀察:第一級特徵

缺乏專注力:極度容易分心(無法專注,目光遊移,對周遭的聲音或動作過度敏感,且會做出反應)/非常躁動/坐立難安(例如:不停動來動去、抖腳,或不斷捻弄衣服上的棉絮)

衣著不適當:打扮與場合不符(例如:穿低胸洋裝和超短裙參加工作面試,在酷熱天氣中穿著冬裝)/穿著過於招搖(非常華麗、色彩鮮豔的服裝,妝容與髮型過於誇張或過於輕浮)/極怪異的穿著或外表

無精打采:精神不振/漠不關心/消極(看起來動作遲緩,說話或動作反應呆滯)

特殊行為:奇怪或高度特殊的行為(例如:無故不停整理物品,刻意避免踩到地上的裂縫,奇怪、重複性的動作)/說話、姿勢或走路姿態異常(例如:說話語調呆板,站姿或步伐僵硬、不自然、極為笨拙)

過度戲劇化或表現欲過強:行為舉止誇張/誇大其詞/渴望關注(例如:刻意小題大作、藉由誇張的舉止吸引眾人注意,形容事物時極度誇大,一舉一動總想引起他人注意,無論如何都要成為眾人焦點)

缺乏耐心與包容力:極度不耐煩 /要求過高(例如:極度無法忍受排隊,可能會用手指敲桌子或抖腳,大聲嘆氣或翻白眼,等待很短時間就十分暴躁不耐煩,期望他人迎合自己的需求或期望)

透過對話:第一級特徵

不自然的溝通方式:頻繁插嘴、打斷對方/過度健談(不讓對方插話,完全主導對話,滔滔不絕)/語速很快,讓人有壓迫感(好像停不下來似的,根本沒法打斷他)/說話音量過大

焦慮不安:情緒緊繃/容易慌亂/焦躁緊張(無法冷靜,神情憂慮,動不動就為小事感到難堪)

言行不當:在和幾乎不認識的人交談時,沒有簡單的鋪墊或開場白就突然作出不恰當的言論,或問出令人尷尬或太過私人的問題,事後也沒有表現出真誠的歉意

不斷提起自己:浮誇/炫耀/頻繁談論自己(例如:總是將話題拉到自己身上,高談闊論自己的成就或自認為的優點,愛提名人來抬高自己,對話間總想蓋過別人、顯得自己更優越)

取悅他人:過於逆來順受/奉承他人/過度熱情地迎合/怕麻煩別人(總是附和他人,即使內心看法、信念或需求不同,也不表達異議,願意做任何事情或奉承好聽的話來博取他人好感)

貶低與挖苦他人:用「只是開玩笑」作為藉口,隨口嘲笑或貶低別人/喜歡聽到別人遭遇不幸/熱衷散播傷人的八卦與流言

對話解碼術

人類的行為有時可能會前後不一致,也可能對某些情境有出人意料的反應。這些行為、反應很容易被誤解,甚至被過度解讀,但事實上,即使是心理最健康的人,也可能會有獨特的特殊行為。這時候,「對話解碼術」就有助於減少誤判。

稱職的對話解碼專家能夠在恰當的時機提出適當的問題,還能把獲得的資訊和自己所理解的「四個面向」結合解讀。就像是保險業根據信用評分來決定是否提供保險。

雖說信用評分與保險範圍並無直接關聯,但統計數據顯示,信用記錄越健康,提出理賠申請的比例就越低,準時支付保費的比例高。相反地,信用紀錄不佳,或幾乎沒有信用紀錄,那麼他加入保險所需的保費就會比旁人高,甚至可能被拒絕投保。

行為與情緒模式

這個模式同樣適用在行為與情緒模式裡。比方說,如果這個人會定期為汽車進行保養、每三個月準時更換機油,那他也更可能會定期看牙醫、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簡單來說,這個人對於維護汽車穩定行駛抱有足夠責任感,這和照顧自己的健康、確保身體高效運作之間可能存在關聯。雖然頻繁地看牙醫可能也代表對牙齒過度重視,但一般而言,這仍可以歸類在負責任的表現中。

為了構建出更準確的個人特質評估,可以試著對目標提出不至於暴露意圖的問題(或敘述句)。承襲前面的例子,我們可以這樣說:「我朋友非常討厭看牙醫,他一直拖延檢查,結果現在需要做口腔手術。你能想像嗎?」

和人討論一個與他本人不直接相關的主題時,對方的回應通常會反映出他的價值觀。在這個問題上,較不負責任的人可能會開玩笑地說:「這聽起來很像我,我已經好幾年沒看牙醫了!」相反地,如果是一個重視責任的人,就有可能會回答:「這就是為什麼我每六個月就去洗牙,因為我不想有牙周問題。」

同理心的對話中

再舉個例子,假設我們想要確定某人是否具有同理心,一個對話解碼專家可能會聊起近期的悲劇新聞,像是:「你有聽說那家人的事嗎?他們的兒子從伊拉克回來,結果在機場回家的路上發生車禍去世了。」

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大多會同情地回答:「啊,簡直無法想像他父母會有多難過……」或者「這太嚇人了,好可怕的悲劇!」另一方面,欠缺同理心的人對別人的故事通常無動於衷,多半會用冷酷或實事求是的角度敷衍地結束掉這個話題:「只能說生死有命,生活本來就不公平。」

我們也可以若無其事地提出敏感議題,再透過後續的對話來解析對方的初步反應。這些問題不要帶有太明顯的意圖,沒有人會喜歡感覺像一隻被釘在板子上仔細觀察的昆蟲。敘述時要注意對話前後銜接,真正要問的問題應該融入自然的一般對話中,才不會勾起對方的防備心。(宇欽/輯)

《看人要準,防人要快》
作者:大衛.李柏曼
出版社:啟示

其他書訊:
《冰與血之歌:北歐千年史》
作者:史坦.林根
出版社:衛城出版

挪威、瑞典與丹麥等北歐國家,一直以來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我們知道它們過去是維京海盜的故鄉、羨慕其優渥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卻對這些國家的歷史沒有太多瞭解;影視作品讓北歐民族的形象深植人心,卻也造成許多扭曲和誤會。

為了破除大眾的誤解,牛津大學教授林根細緻梳理了北歐自維京時代以來縱橫交錯、充滿魅力的歷史,既具有內部人士的深刻見解,又帶著學者的澄澈眼光。本書是一部規模宏大的史詩與反思,帶領我們認識這片神秘之地的歷史。北歐從蠻荒走向共榮、由彼此對抗邁向互助的壯闊旅程,讓他們如今取得的成就顯得格外珍貴動人,也將對臺灣的讀者充滿啟發。

《原力心態:Google模式的未來思考》
作者:弗雷德里克.佛特
出版社:天下文化

當AI的文章寫得比人類還好,當機器人的體能與精確超越人類,當人生規劃都變得不可能──創意,將會是你最重要的原動力。本書作者弗雷德里克.佛特(Frederik G. Pferdt)是Google第一位首席創新傳道者,被稱為「創意教皇」、「創意博士」的他,不但在史丹佛大學教授創新、創意和設計等開創性課程,並打造出Google無可取代的創意團隊。

你知道要擁抱不確定性、你知道要反向思考,你知道問題比答案還重要。但要怎麼做?在本書中,佛特不只分享訣竅,更聯手Google菁英告訴你:我們是這樣訓練思維、這樣打破困境、這樣找到問題的。他要告訴你:未來,不必靠預測,你得要有自己的創意算力。

《1分鐘超強記憶法》
作者:石井貴士
出版社:時報出版

你是不是也常覺得:剛記起來的東西,一轉頭就忘光?書一打開就想睡,根本讀不下去?一進考場便腦袋空白,平時努力都白費?別再死背硬記了!本書教你用四大方式,讓記憶變得又快又牢靠,從短期變長期,從應急變實力!

教你用「右腦圖像記憶法」搭配「三明治+峰值技巧」,不靠死背也能牢記重點,高分不再靠運氣!給忙碌的你一套「快速吸收+持久記憶」的高效技巧,不用加班也能強化職場競爭力!本書不談大腦結構,只教你「立刻能用」的超強記憶工具,幫你打造真正吸收的學習節奏!這不是科學理論書,而是能「現學現用」的實戰指南,不論是考生、上班族、自學者,人人都適用的記憶法。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