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半年來,台灣頻繁遭遇天災和人禍,彷彿警鐘連續敲響,考驗整體制度韌性與社會信心。從地震、氣爆到罕見颱風造成的大規模殺傷,再到詐騙集團橫行、消防人員救援不幸溺水、甚至國際詐騙鏈操作蔓延,這些事件交織出一幅令人憂心的公共安全藍圖,也讓政府的危機處理力與民主機制的價值不斷接受檢驗。
自然力量的挑戰
首先談自然災害。2025年1月20日,嘉義台南邊界發生規模6.4地震,損傷數千棟建築、50多人受傷,餘震頻仍使民眾難以安心;而2月的台中新光三越瓦斯氣爆,因施工人員誤割管線導致5死38傷,再次提醒我們都市更新的安全漏洞;7月初,罕見颱風丹娜絲以144公里時速登陸嘉義,導致逾58萬戶停電、726人受傷、兩人犧牲,其中包括依賴呼吸器的病人斷電,農業損失逾新台幣25.7億元,基礎設施缺口一一浮現。
這些災難背後,不只是自然力量的挑戰,更是體制性弱點的反覆揭露。老屋耐震補強未普及,地下管線施工監管疏漏,電網和山區交通缺乏備援,救災協調與資金撥付緩慢。但災難未停歇,民眾心中的隱患亦未降低。
人禍再添傷口
緊接著,人禍再添傷口。6月,新北市警方攔阻632起詐騙,防止民眾蒙受金錢損失。但詐騙模式不斷翻新,例如網路深度偽造、假投資平台誘導;詐騙鏈不僅留在國內,更有台灣犯罪集團透過金條洗錢、跨境運作,甚至有集團以假店面從事電信詐騙擴張海外。詐騙不僅是個人財產受損,更造成社會信任氛圍動搖。
在救災第一線,悲劇也接踵而至。7月8日,新北消防在新店溪河段救援站立式划槳者時,救生艇不幸翻覆,造成消防員吳恩碩不幸喪生,另一名同袍張敬謙於翌日因傷不治,兩人最終為救人喪命。強流、高風險環境下救援人員付出生命代價,凸顯的是我們對高危險救災裝備、訓練與制度保障的不足。消防人士提出必須立即改善配備與演練,警政單位也組成專責調查小組討論改革方向。
災難教我們什麼?
災難之後,救援與補償陸續展開,但更深層的問題是:「我們學到什麼?」政府是否願意在危機後迅速填補漏洞?老舊建築耐震補強、工程施工安全把關、電力快速恢復通盤提升、通報與補償的行政效率等等,這些才是制度韌性的關鍵。
但同時發生的政治運動正干擾災後重建的進程,今年以來,全台掀起空前規模的罷免活動,約130萬人連署發起多達數十席立委與地方首長的罷免,若都於7、8月投票完成,整體費用將破新台幣20億。這場民主運動被批評是政治工具化,罷免雖是民主監督一環,卻可能壓縮政府調度資源、吸引媒體視角,將公共焦點從災後治理轉向選舉鬥嘴,媒體成了政治的表演場。
當政府要應對颱風停電、災損認定、農民補償、救災人力重整,又要兼顧罷免陳情、法律攻防與行政配合調查,政府與相關單位被迫分心,還有心力救災防災防詐騙嗎?民主應當是集體智慧的合作,但若變成政黨的工具,它絕對偏離公共利益。
行政怠惰問題大
更遑論詐騙案件橫行,更顯出政府在網路安全、跨境犯罪、防詐教育上的補強不足。詐騙手法迭代、犯罪鏈擴及海外,誘騙金融系統弱點,讓單純的台灣老百姓受害。防止詐騙需要具體政策與執行,而不是空洞的宣傳和行政的怠惰。
當地震震壞牆角、瓦斯氣爆驚心、颱風斷電釀死傷,當詐騙集團專門利用人性弱點,當消防人員深入險境卻付出生命代價,這些不是零星事件,而是一連串系統性挑戰。它們交織成對政府的一次全面考驗,若老百姓得不到安全感,政府存在的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