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世界的海報》

醒報編輯 2025/05/06 18:00 點閱 128 次

海報本身就是為了召喚與宣告而存在,具有相當強烈的敘事風格。從早期的手繪海報,一路進展到平版印刷時代,海報的影響越來越顯著;一張宣傳得當的海報,足以改變當時的社會風氣,甚至影響戰事的結局。換句話說,海報反映了當代的文化潮流,亦是最重要的時代象徵。

本書以17世紀(1651年)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懸賞海報破題,一路經歷各種印刷技術的演進,直到21世紀(2019年)的視覺設計,涵蓋歷史、商業、公衛、社科、政治、電影等領域,知識量豐富,涉略層面廣泛。

米其林(Michelin Man)可說是元老級的商品吉祥物。他的飲食習慣與外觀會隨著時代不同而改變,與120年前初亮相時相比,現代版的米其林身材結實,也苗條不少。

笑容可掬的米其林(正式名稱為畢比登[Bibendum〕)身材結實、充滿活力,是輪胎品牌的親善大使。他的終身志願是讓所有的駕駛都能安全上路、省下大筆鈔票。但誰能想到許多年前,米其林被人戲稱為街邊醉漢,外型像是眼神超殺的埃及木乃伊,嘴裡還叼著一根雪茄,虐起商業對手毫不手軟。

首張米其林海報

米其林是愛德華.米其林(Édouard Michelin)與安德烈.米其林(André Michelin)這對兄弟檔於1894年一時興起創造的產物。當時愛德華看到地上堆滿自家輪胎,心想這疊輪胎只要加上手腳,看起來就和人差不多。

這個簡單的念頭隨後經漫畫家奧加洛普(O'Galop)之手,成為史上第一張米其林海報。當時奧加洛普將自己被某間德國酒廠退貨的設計拿給米其林兄弟看,兄弟倆看了後便要他稍加修改設計圖,以符合米其林的形象。

另張海報可見由輪胎組成的米其林正在敬酒,看來意氣風發;兩旁的輪胎同業則看起像洩了氣一樣。奧加洛普保留原先啤酒海報的拉丁標語「舉杯對飲趁現在」(Nunc est Bibendum),海報上的米其林手持酒杯,杯中裝滿釘子與碎玻璃,下方則是斗大的副標「米其林輪胎為你喝盡所有障礙」(Le pneu Michelin boit l’obstacle)。

早期畢比登形象

早期的畢比登形象是個愛逞凶鬥狠的極端愛國主義者。在後續推出的海報上,畢比登一下是自由搏擊手,一下又變成出征騎士;還有一次被畫成羅馬角鬥士,單腳狠踩戰敗對手的咽喉。

畢比登過去毫不遮掩自己菁英主義者的身分,總是叼著大雪茄亮相。圓潤的身形與夾鼻眼鏡無一不突顯他的經濟實力,這是因為早期的汽車迷都是有錢人,而畢比登則是他們的化身。

社會在變,車輛普及率越來越高,畢比登也開始進化。二十世紀的米其林海報不再著重於他輾壓對手的畫面,而是將他描繪成家庭幫手。在某張海報中,畢比登取下身上的輪胎,交給一位正在修車的父親,站在一旁的母親與小孩則投以感謝的目光。

畢比登自1920年代起便不再喝酒,並在1929年肺結核爆發期間捻熄最後一根哈瓦那雪茄。1950年代的畢比登開始注重健康、熱愛跑步,到了1988年,他擺脫伴隨自己100年的贅肉,變得更加結實。

畢比登的外型反映的不只是社會對肥胖的態度轉變,輕盈的線條更象徵現代輪胎的低調外觀。畢比登瘦身有成,但顏色始終純白,這是因為早期輪胎都是白色的,一直要到1912年,製造商開始在橡膠中加入碳,輪胎才變黑色。

避孕海報(1970至1995年)

知名的美國跨性別男性托馬斯.比提(Thomas Beatie),原名崔西.拉岡迪諾(Tracy LaGondino),他於2008年誕下一子,從此男性產子似乎也變得沒那麼違反常態。但「懷孕的男人」海報發行時間是1970年,當時的社會氛圍可沒這麼開放。

知名海報「懷孕的男人」由上奇廣告公司(Saatchi & Saatchi)(前身克瑞莫上奇廣告公司[CramerSaatchi﹞)創作,委託方是衛生教育委員會。海報上的男子一手摸著隆起的肚子,另一隻手撐著腰部,標語寫著「如果會懷孕的人是你,你會採取安全措施嗎?」從圖片中大腹便便的男子懊悔的表情看來,答案肯定是「會,我會」。

宣傳懷孕的男人

避孕藥於1961年於問世,隨後在60年代的英國吹起一股性自由的風潮。許多女性認為避孕藥讓多數男性徹底免於承擔避孕責任,但「懷孕的男人」正是要扭轉這種想法。

即便是在1970年代,社會依然認為公開張貼避孕海報相當驚世駭俗。在那個性別壁壘分明的時代,這些引人聯想到性事與性別角色的海報簡直不成體統,較為保守的圈子甚至認為這些海報的訊息有損男性尊嚴。

以上反應都是這張海報的設計初衷。懷孕的男人除了讓國會開始討論避孕議題、登上媒體頭條之外,更鞏固了克瑞莫上奇廣告公司的名聲。由於避孕話題過於敏感,因此不能在廣播節目上討論,更不可能在當時的電視工商廣告時段播放,但海報可以被張貼在目標觀眾必定能看到,而保守分子必定看不到的地方,於是便成了宣傳避孕的最佳手段。

降低青少女分娩率

25年後,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市(Milwaukee)的公共衛生部為降低當地青少女懷孕率,也採用類似的手法。據當時報告指出,該市青少女分娩率冠居全國,是國家平均數的兩倍。

為降低青少女分娩率,政府在學校附近張貼各種海報,主角都是懷孕的青少年,希望藉此提升公眾意識。這些懷孕的男孩頂著一頭迷人的亂髮,穿著低腰褲,搭配滑板或棒球帽的小道具,若不是有孕在身,他們本可成為健身教練或爽身噴霧廣告主角。

據調查,在密爾瓦基啟用避孕宣傳海報的十年間(2007至2016年),該市青少女分娩率下降了65%,相當成功,後來芝加哥也跟進效仿,於2013年推出自己的版本。

電影:盧米埃兄弟(1896年)

現代電影海報大多主打經電腦修圖的大明星,搭配狠砸百萬美元產出的電腦生成圖象(CGI)特效背景。相較之下,十九世紀末的電影宣傳方式根本可說是清水出芙蓉。

世界第一部虛構電影為《水澆園丁》(L’Arroseur Arrosé),取自奧古斯塔與路易.盧米埃(Auguste & Louis Lumière)兄弟拍攝的短片合輯,這齣鬧劇片長僅49秒,拍攝器材是兄弟倆剛發明的電影機(Cinématographe)。這台新穎的機器除了可錄製影片,還能將影片投影至螢幕讓觀眾欣賞,電影就此成為眾人可共同欣賞的事物。

電影機於1895年底首次亮相,地點是巴黎大咖啡廳(Grand Café)。當時盧米埃兄弟播放了幾部紀錄片風格的短片,內容包括街景、哭泣的嬰兒及火車進站,《水澆園丁》正是其中一段。

雖然首映評價不高,但接連而至的媒體好評卻引起公眾的興趣。到了1896年一月,已有成千的巴黎人樂意掏出1法郎一窺盧米埃兄弟創造的新藝術形式。盧米埃兄弟自然不願放棄這個賺錢的機會,遂委外製作兩張宣傳海報。

盧米埃電影海報

平版印刷商亨利.布里斯帕(Henri Brispot)於1896年為盧米埃電影機創造了一張海報,內容為一群打扮入時的美好時代人物,爭先恐後地擠進大咖啡館欣賞首映:有人連帽子都被擠掉了、有人揮舞著手杖,還有一名憲兵似乎是在拒絕觀眾入場。但真正參加首映的那二十幾人,應該怎麼也回想不起當時有這般混亂的場面。

除此之外,由馬賽林.奧佐勒(Marcellin Auzolle)創作的海報同具原創性,且帶有引導性。海報上一群喧鬧的觀眾正對著《水澆園丁》大笑。早期電影海報宣傳的都是電影科學帶來的奇觀,而非影片本身。奧佐勒是第一位將特定影片放上海報,也是第一位將影片觀眾畫進海報內的人,這種手法會讓潛在客戶想像自己觀賞影片的畫面。

這些海報無疑讓時興的電影越發熱門,不到一年,盧米埃兄弟的電影便已傳到倫敦、布魯塞爾與紐約市,在影史上的地位無庸置疑。2018年,布里斯帕為盧米埃電影機創作的海報原作,在拍賣場上以16萬英鎊售出。

善待動物組織海報(1990至2019年)

善待動物組織(People for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 PETA)之所以舉世聞名,一是因為該組織相當擅於推出驚世駭俗的海報;再來就是他們總能以保護動物福利的名義,逼迫各種大型公司乖乖就範。

1972年,馬里蘭州居民英格麗德.紐柯克(Ingrid Newkirk)還是學生,打算日後成為股票經紀人。有天她找到一窩被棄養的貓咪,便將牠們帶到動物收容所。後來她得知貓咪進到收容所後立刻被撲殺,內心震驚不已,這件事促使她踏上動保之路。

她與一些朋友共同成立PETA,並擔任組織負責人。現在PETA已成為全球最大動物權利慈善組織,年營業額超過5000萬美元,全球共有650萬名會員。

PETA視覺元素

PETA從一開始就懂得使用駭人的視覺元素吸引大眾關注,他們於1980年發起的首場大型宣活動,就是為了揭發某行為研究實驗室惡行。PETA拍下多張實驗用獼猴的照片,最終,這些紀錄文件讓該實驗室被警方抄家。

PETA的規模與財力持續成長,漸漸成為高調廣告宣傳活動的同義詞。紐柯克曾於2003年向《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說:「我們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媒體婊子,但這是我們的責任,要是我們一直都彬彬有禮不鬧事,組織存在就毫無意義了。」

寧可裸體也不穿皮草

他們的「寧可裸體也不穿皮草」(I’d rather go naked than wear fur.)宣傳廣告,推出至今已有三十個年頭,主角通常都是一絲不掛的女性名人,例如演員潘蜜拉.安德森(Pamela Anderson)、超模克莉絲蒂.杜靈頓(Christy Turlington)等,能在PETA海報中寬衣解帶似乎成為A咖名人的標記,等同於走紅毯。

但並非所有人都欣賞PETA的衝擊性策略,他們常因請裸女代言而被貼上仇女的標籤,海報上更常讓女性擺出極具羞辱性與衝擊性的姿勢。例如將裸女包在玻璃紙內,打上「人肉」標籤。批評者指出PETA的做法是在物化與剝削這些模特兒,PETA不反駁這些控訴,並表示動物也同樣遭到物化與剝削。

PETA投身動保事業已逾五十個年頭,戰績輝煌,讓社會大眾重視動物的處境,理解動物剝削與虐待的意義。(宇欽/輯)

《震撼世界的海報》
作者:科林.薩爾特爾
出版社:格致文化

其他書訊:
《認識鄭南榕:看見《自由時代》總編輯的十一個面向》
作者:鄭南榕基金會
出版社:逗點文創結社

鄭南榕自焚殉道後,留下諸多物事,有些文物仍在自由時代雜誌社原址,有些精神則常駐經歷過1980年代的台灣人心中。鄭南榕和許多台灣人爭取自由、民主的奮鬥歷程,應該被記得。

本書以鄭南榕、自由時代雜誌社、《自由時代》系列週刊為中心,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撰寫主題專文,回溯鄭南榕及國內外的時代脈絡,重新認識鄭南榕,了解他與自由時代雜誌社的時代意義及其後續影響,同理他在面對強權時的思考和行動——這位總編輯堅持報導真相、要求解嚴、平反歷史真相、追求自由國度,最原始的初心,是為了他所愛的人,為了他所愛的台灣。

《空降神兵 航空特戰80載》
作者:黃竣民
出版社:黎明文化

這本「空降神兵」,清楚記載了我國陸軍航特部隊,是源起於抗戰期間於雲南昆明成立的空降部隊,在台期間又整合了特戰部隊、陸航部隊,還有戰力堅強的外島兩棲偵察部隊,演變成為現今如同美國「綠扁帽」、「海豹」、「傘降救援隊」一樣的高專業三棲作戰部隊,戰力深受各國的肯定;所以是一本想要認識或了解我國空降特戰部隊發展歷史的好書。

此外,書中還可以讓讀者認識到我國從無到有組建這支戰力堅強部隊的艱辛過程,讓全體國人看到所有空降特戰官兵所付出的艱辛,更可以讓已退伍的空降特戰長官弟兄,在書中找到曾經參與其中的美好回憶。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