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與神蹟】
「有許多人因為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約翰福音六:2)
許多人將事分為「平常」與「神蹟」,「平常」是日常之事,「神蹟」是上帝顯出之事。
平常之事也是神蹟
「神蹟」吸引人,「平常」沒甚麼。其實平常之事也是神蹟,例如有早晨,有晚上,吃飯可以消化,躺下可以睡著等,都是神蹟,都值得我們感恩。
信仰不是追求神蹟,而是相信主,認識主。耶穌怎麼幫助這些追求神蹟的人?
第一,去爬山。提高一點水平,不要老是在低水平。
第二,坐下來,學習真理。神蹟吸引人,滿足神蹟需求,是短暫事,認識真理才永恆。
不要浪費主恩典
第三,培養門徒。耶穌沒有在滿足眾人,而是在教導門徒去幫助人。
第四,教導人是實際的滿足與真理的教導兼具,這是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實例。
第五,剩餘的還要收回來,不要浪費主恩典。
【不要隨意控告人】
「那時,耶穌在安息日從麥地經過。他的門徒餓了,就掐起麥穗來吃。」 (馬太福音十二:1)
麥穗可以生吃
麥穗在快成熟時,會有麥漿,具有蛋白質與澱粉,可以生吃的。吃麥穗以前,要用手掐去麥殼,吃麥穗代表人太餓了,代表人太忙了,邊走邊吃。
當時是上午,門徒跟隨主耶穌去會堂。門徒餓了,又要趕路前往,就取麥穗邊走邊吃。因為麥穗脫殼不易,吃的量應很少。但是有人控告他們,安息日怎能如此做?
可怕的控告
可怕的控告,經常來自看到人一時的表現,就用自己的規條來論斷。沒有看到人真實的需要,與他們還在跟隨主耶穌,一早去會堂。
也許早上會堂(教會),免費(或自由奉獻)供應麵包、牛奶、咖啡,來會堂可以吃,而非控告。
控告人,是將人行為小瑕疵,推到犯大罪的極端。不要隨意控告人,將無罪當有罪。
【嬰孩的單純】
「那時,耶穌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 (馬太福音十一:25)
傳福音的是主耶穌,信主的人是天父的預定,向人顯明主福音是聖靈,這是何等的美好。
信主是聖靈的工作
因此,我們服事主,是勸人歸向主;人會信主,是上帝的揀選;人怎麼會信主,是聖靈的工作。
至於信主的人多少,反對的力量多少,我的光景如何,主耶穌給們的榜樣是祂抬起頭來,感謝天父,沒有看四周的光景。如果看四周的光景,看傳福音的成效,看自己的樣子,大概信心都不見了。
嬰孩,沒有比較
只有主知道,哪裡還有心靈單純如嬰孩的人,給就接受,接受就成長。我們信主多久,永遠沒有優越感,自以為比人家懂,比人家聖潔等。
嬰孩,沒有比較。
【憐恤是通則之外有特例】
「大衛和跟從他的人飢餓之時所做的事,你們沒有念過嗎?他怎麼進了上帝的殿,吃了陳設餅,這餅不是他和跟從他的人可以吃得。」 (馬太福音十二:3-4)
十九世紀,上帝的僕人司布真去教會,只是要避暴風雪,在那一天,司布真信主了。多少人開始去教會,是為一時的需要,沒想到成為一生蒙福的轉折。
未作王之前的困苦
大衛與他的隨從,在逃難時,經過上帝的殿,進去吃了餅,這是特例時候的特別需求,只有這一次,不是慣性的進去吃餅。
這對大衛是很好的幫助,提醒他,即使他將來會作王,但是未作王之前的困苦、飢餓,連上帝殿裡的餅也拿來吃。
上帝知道,祂僕人的饑餓,與願意倚靠主的心,寧願在教會吃餅,也不願去吃世界的美食。
【在這裡有一人……】
「但我告訴你們,在這裡有一人比殿更大。」 (馬太福音十二:6)
「在這裡」(in this place),這裡是哪裡?這裡是我們遭受眾人控告的地方,卻是主耶穌與我們同在的地方;這裡是敵人在窺視的地方,卻是主替我們回答的地方。
祂保護祂的兒女
主耶穌當日在麥田邊,回答法利賽人對聖徒的控告,今日,祂也在這裡保護祂的兒女,免受仇敵的攻擊。這是主的憐恤,祂知道我們內心的需要,多於外在的規條。
祂知道經過麥田的路難行,動輒得咎。祂知道我們在服事的路上,可能有偏差。
不是工作優先
有一人比殿更大,因此不是工作優先,而是主優先,只有與祂同在,才有真正的服事,與有安息。
一生的成就無可誇,只有經歷主憐恤。在哪裡? 在這裡。
【枯乾得復原】
「於是對那人說,伸出手來!他把手一伸,手就復了原。」 (馬太福音十二:13)
伸出手來
主耶穌對那人說:「伸出手來」,那是枯乾的手,沒有力量的手,沒有機能的手,還要再伸出?過去,不管他伸出多少回,都是沒有用。但是這次是主耶穌叫他,將手伸出去。
單純的人,生命中保有一份單純,在枯乾中,永遠有個可能,主耶穌在我的生命中作工,他就將手就伸出。
得醫治的復原
這讓我們體會,無論心中有多少的攪擾,有多少的失望,有多少的枯乾,還是再伸出,沒有想到,那一次是得醫治的復原。
信心,是得帶著行動。主的命令在先,跟上自己的順服,主加上祂的復原之力。
信心,是枯乾時,依然伸出。
【復原的醫治】
「手就復了原,和那隻手一樣。」 (馬太福音十二:13)
這是何等的醫治,主耶穌所醫治的手(左手),是與另一隻手一樣。左右手要一樣,才能恢復正常功能。
祂所醫治的手
感謝主,祂所醫治的手,不是成為有力的一隻手,不是優美的一隻手,不是精巧的一隻手等,而是對稱於原先的那隻手,這是何等的憐恤!
主醫治的款式,不是讓我們的野心膨脹,不是幻想的成就,不是不切實際的落實,而是限制在原先的樣子,真正復原的醫治,是左右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