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咖啡坊》關稅大戰與美國車銷台問題(上/通用篇)(邱文福)

邱文福 / 作家 2025/04/13 13:02 點閱 702 次
全新造型的通用凱迪拉克已完全沒有台灣牌照稅問題,車子卻已完全不被引進。(網路截圖)
全新造型的通用凱迪拉克已完全沒有台灣牌照稅問題,車子卻已完全不被引進。(網路截圖)

川普掀起的全球關稅大戰,台灣多個焦點放在汽車問題上,還點出了美國車在台灣消失的問題。事實上,美國車在台灣的興亡,除了早期我國設置的關稅與貨物稅障礙,還有嚴重的引擎容積標準課徵牌照稅也是主要關鍵,根本原因還應歸咎於設立分公司後的決策粗糙,導致銷售體系崩解。

美國車台灣史探源

美國車在台灣,早年是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三家代理商的系統,無論是外匯管制時期或開放進口初期,基本狀況與條件是一樣的。

通用汽車是由上海時代沿襲的中國汽車聯合(簡稱中聯),克萊斯勒則有聯晟與國民黨營的裕台企業進口道奇(Dodge),福特在1970年代進入台灣組裝生產,就成為分公司等級與六和企業主導,聯晟後來轉讓給順益企業。

一直到1980年代,美系汽車一向是官方單位在買,從凱迪拉克、別克、道奇、雪佛蘭,甚至越野車款的吉普等等,9人座登記的大型美式廂型車都非常普遍。歐洲車則除了賓士,其他都是稀客。1974年之前有過的一些歐洲汽車,各廠牌都可以輕鬆算出銷台總量幾台,直到1978、79年再度開放限量的歐、美數千輛標購模式,市場才出現變化,然後是1982年以後的正式開放。


”AA”
同時也推出電動版的凱迪拉克車款和內裝(圖右),台灣無緣。(網路截圖)

正式開放進口的波瀾

彼時台灣的關稅仍以1939上海DPV模式課徵100%,1978的美國車突然遇上關稅、貨物稅調整,把原本單一15%的貨物稅趁關稅降為75%時拆分為25%的2千西西以下,35%的2001-3600西西與3600西西以上的60%,這完全是假的關稅調降,從貨物稅的三倍搶回來,同時也開放外匯,讓貿易商可以自由進口,因此出現貿易商搶進後被貨物稅阻斷生路,福特野馬跑車海關自行提車三輛一百萬的新聞。

將近1990年,貿易商已經摸熟政策,福特的眾多車款在市場上極為搶手,水星品牌也是市場熱門,黑貂車系大為暢銷。然後出現通用汽車設立台灣分公司的聲音,一者車輛暢銷,年售兩三萬輛,二者國產汽車公司與裕隆鬧分家,拉到通用在台組裝的商機,於是出現GMT這個機構,接下來就是主導通用車在台行銷戰略規劃,把凱迪拉克與雪佛蘭派給正章汽車、別克釷星龐帝克與歐寶給國產車、吉優與奧斯摩比給中聯,撤銷了新高公司原有的歐寶總代理。

商場惡習私相授受

品牌分派後本來可以無事,但是海關人員一直懷疑GMT在進口報價上有嚴重瑕疵,於是海關人員在幾家總經銷遊走,造成分公司與經銷商之間耳語不斷猜忌叢生。後來GMT還被海關開列過上億元罰金。

不幸的是,由衛浴和成邱與有優美家具背景的林總合資設立的正章,先前享受過貿易商熱潮的高利潤後,被GMT主控喪失行銷主動權,後來在和成股票上市熱的影響下,導致正章合夥生變,於是結束業務,凱迪拉克與雪佛蘭在國產車全力操持歐寶國產化下,轉交中聯。

後因中聯周家因為家變,造成公司營運斷裂,僅存的國產車在股票上市後張氏兄弟日日只為護盤,終至出事,整個通用車於是全面瓦解。

市場形象毀滅不知重建

後來和泰蘇家堂兄弟蘇明仁董事長投入建立和新汽車,但僅獲區域經銷權的和新汽車卻要養活通用台灣分公司龐大組織,迫使蘇董數年後決心放棄不再經營。這是繼品牌分家經銷的正路卻意外失敗後的慘痛紀錄。

等到中國市場擴大後,原GMT高管高升成為中國市場高官,在中國市場井噴效應下中國的台派高管個個洋洋得意,台灣部分回頭找上裕隆,合資設立裕隆通用汽車,引進中國最暢銷的韓系通用產品,不料因品牌形象破滅,以為可以得到中國暢銷的蔭庇,銷售卻全無起色,形成始亂終棄之局。

因為裕隆通用成立以後,遙控中心是上海的中國通用,在中國市場大好下,台灣相對只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角色,完全失去被關注的存在,自然不會想彌補過去所有的失敗,因此在中國暢銷的車子,在台灣銷售完全不如預期,很快就變成棄嬰,令人感嘆這一頁美國車通用系列的淪亡史。


”AA”
通用旗下雪佛蘭的動力款,台灣還有熱愛者。(網路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