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在安養機構 設置懷舊典藏交誼廳

蕭家興 / 都市計畫技師 2025/04/09 16:34 點閱 934 次
每個安養機構都有必要為安養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的公共交誼空間。(網路截圖)
每個安養機構都有必要為安養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的公共交誼空間。(網路截圖)

隨著超高齡社會到來,銀髮族入住諸如:養生村、養老院或老人公寓住宅、共生宅、康養旅店等安養機構(中心)日益普遍。

來自不同環境背景、不同個性的老人,被迫或自願、健康或不健康、行動方便或不方便等,選擇離開生活一輩子的家,離開子女,只能住在僅容得下一張床、一張桌子的居室空間。這些老人家需要有人陪伴,需要社交生活,也需要半私密的公共空間。

老人家的精神需求

安養機構將本求利,普遍沒有提供存放銀髮族個人懷舊收藏品存放空間。入住安養院的老人家,被迫拋棄跟隨己身一輩子的收藏。這些老舊個人收藏,總是被屬於「想要就買、不用即丟」世代的子女所嫌棄,不是回收就是丟到垃圾車。無可奈何的老人家只有心酸與不捨,沒有可看、可摸、可訴說的私藏品。

在安養機構所看到的老人家,或是等待子女來探望,或是無所盼望;不是默默失語,就是若有所思,深陷回憶、失憶之中。除了噓寒問暖的生活照顧,關懷老人家心理、精神層面的需求,視老人為記憶中的貴族,喚醒老人的自尊,正是社會工作者最重要的事工。

老人家的交誼空間需求

每個安養機構都有必要為安養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的公共交誼空間,而人性化地設置或大或小的分享懷舊私藏交誼廳,讓入住的老人家能將一生最中意、最珍愛、最有回憶、最捨不得割捨的收藏,或相片、詩詞、字畫、骨董、雕塑品、陶藝等,從所離開的家帶進安養機構存放,或捐贈安養機構典藏。平時可以自由把玩,也可與所有入住的其他老人家交換分享。這些充滿回憶的懷舊私藏,正是老人家敞開心房、打開話夾子,說出生命故事的媒介。

安養機構除了要滿足老人家物質、醫療健康等生理需求外,更要滿足銀髮族心理、精神及心靈層面的需求,懷舊典藏交誼廳之類的空間,是收、典藏銀髮族可追憶,也是可分享記憶的半私密公共空間。

建立一個值得讓老人家信任的收、典藏及分享的信託管理機制,將是政府建置、規範銀髮族安養機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