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情緒》

醒報編輯 2025/04/09 16:10 點閱 362 次

1928年,生理心理學家馬斯頓理論化了情緒的行為表現,並分為四種主要類型,這些類型源自個體對自己與環境關係的感知。這四種類型為支配(D)、引導(I)、順從(S)和服從(C),並建立了一個模型,將這四種情緒表達形式整合進一個兩維、雙軸的空間。

本書描述正常人的情緒,而當他們害怕、憤怒或欺騙時就不是正常的人。如果挖掘出最簡單的正常情緒元素,想在現實生活或心理學實驗室將它們組合成正常的複合情緒,就變得相對容易。此外,也相對容易地偵測(並消除)正常情緒元素之間逆轉的相互關係,這些關係就是「恐懼」、「暴怒」、「嫉妒」和其他異常狀態存在衝突和阻礙的起因。

支配似乎是動物或人類中,最基本且最原始的情緒整合類型。誠如我們提過的,去大腦的狗和猴子,在對任何對抗性運動刺激的反應中,都會出現一種典型的支配情緒,而那些運動刺激的整合力量或強度都低於動物的運動自我。

戈爾茨發現,去大腦的狗除了他描述為「暴怒」的情緒,沒有表現出任何情緒。動物表現的這種反應,似乎構成了不受約束、侵略好鬥的支配情緒類型。這隻狗和正常動物之間的差異──顯然是缺乏其他情緒反應的原因──在於,去大腦動物無法引起整體強過整個運動自我的運動刺激。

戈爾茨報告的結果

當然,在大腦半球缺乏高位整合中心的情況下,可以預期出現這種效應。此外,基於相同的理由,所有運動刺激都會作為對抗性刺激影響運動自我。一方面,緊張性放電的微小單位勢不可擋,另一方面又跟微小單位聯盟,這種情況只能發生在緊張性中樞層級以下的運動心靈粒子。

因而,這種中斷或促進,無法造成運動自我(或總緊張性放電)因對抗而減少或因聯盟而增加。所以,根據我們先前的整合分析,一方面會出現服從情緒,另一方面則是愛或「性」等更高的愉快情緒元素(亦即引導和順從)大概不可能出現。

這完全就是戈爾茨報告的結果。去大腦動物中唯一完整的整合機制,顯然只有增強緊張性放電,來回應整體較弱的對抗性運動刺激。只要緊張性放電增強機制本身未受損,這種反應就會持續存在。由此產生的行為,將是對環境刺激不受約束的侵略攻擊,唯一留存的情緒則是純粹的支配。

暴怒的情緒

觀察嬰兒的行為時,我們同樣發現,同一類型的支配情緒最早發展出來。事實上,華生報告,這種支配的行為類型,屬於天生或非習得的情緒反應。華生依循文學先例,將這種反應稱為「暴怒的情緒」。

若非華生描述的行為似乎清楚表示既有純粹的支配反應、又有阻撓的複雜因素,就不會有人特別反對追隨詩人將整體反應稱為「暴怒」。

然而,根據我自己和華生的觀察,確實有證據證明,嬰兒一開始出現支配的反應時,通常沒有阻撓或反對的元素。隨著支配情緒持續攀向高峰,這種元素或多或少逐漸滲入兒童的反應。

阻礙身體運動

華生將引起「暴怒」反應的環境刺激,描述為「阻礙身體運動」。他使用的方法是,用兩隻手緊緊夾住嬰兒的頭、往兩側手臂施壓,或將雙腿緊緊併攏。當然,孩子感到的這些環境刺激是對抗的力。

對抗性刺激整體低於嬰兒的緊張性運動自我,否則先前的身體姿勢或姿態就會改變,出現與緊張性身體運動相反的新類型。然而,出現的卻是「整個身體硬梆梆,手、手臂和腿自由揮動,同時屏住呼吸。」

全部徵兆都是先前緊張性姿勢和運動的增強或放大,對抗性刺激會阻礙、但不會整體中斷這些姿勢和運動。簡而言之,在克服整合力小於自身對抗力或阻礙力的過程中,嬰兒的運動自我增加。

阻撓的複雜元素

到目前為止,除了純粹支配,找不到其他任何整合現象存在的證據。華生說道:「一開始沒有哭,然後嘴巴張到最大,屏住呼吸直到臉色發青。」在阻撓或反對的元素開始顯現之後,整體反應可能出現尖叫或哭泣。

這種阻撓的複雜元素性質,將在後續章節中更詳細地描述。目前,只要清楚區分兒童行為的純粹支配與參雜阻撓的支配就足夠了。參雜阻撓的支配或許可準確地名為「暴怒」,因為暴怒一詞的文學意義似乎相當符合心理-生理事實。總之,在去大腦動物和10到15天大的嬰兒身上,都能發現相當明顯的支配情緒。

兒童的支配情緒

在多數的情況下,一般兒童的支配情緒似乎在兩、三歲前無拘無束地發展。華生曾提到,在他女兒兩歲那年,有次穿越擁擠的街道時,激發了極端支配的「永難忘懷的經驗」。那時,孩子走著走著突然把父親往反方向拉。父親則是「迅速且猛烈地把她拉回來,用力按住她的手臂好讓她站直別亂動。」

接著,女孩「突然全身僵硬,開始高聲尖叫,像根棍子直挺挺地躺在路中央,張嘴大吼大叫直到臉色發青,然後持續喊叫到再也發不出任何聲音。」華生把這片刻發生的行為當作「暴怒」的例證,確實在整體反應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阻撓或反對,這證明了使用「暴怒」一詞描述至少部分情節是合理的。

然而,就我看來,整個反應似乎顯露出最強烈支配的潛在基礎。每個行動(甚至包括尖叫)都構成了運動自我強度增加,以此克服父親代表的對抗性刺激。正如俗話所說,小孩就是決定「為所欲為」,為達此一目的,她動員自己的運動增強機制,並且發揮到極致。

此外,據華生所說,孩子確實是為所欲為。雖然最後她的身體可能被帶往父親想走的方向,但這件事不一定、也大概不會造成她不受拘束的支配情緒整體失敗。唯有環境刺激能產生力量強過孩子運動自我的運動刺激,才能將她的支配情緒轉化成服從。

孩童支配情緒發展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小女孩約在一剛開始出現性發育時,容易發展出某些引導和順從的情緒元素。這可能從三歲左右開始。至於男孩,似乎在其他第二性徵出現的同時,也經歷越來越顯著的支配。我在某些案例中觀察到,從出生到青春期,男孩的支配似乎是持續地累積發展。

如果適當地教養,這樣的支配發展,能在同步學習服從反應時得到良好控制。但若缺乏適當的家庭教育,男孩的支配可能在很小時候就發展到極致,以致往後無論實質的限制影響多麼勢不可檔,他都無法受到環境抑制的約束。

缺乏情緒訓練

我曾有機會觀察到,一個五歲半的男孩跟母親一起度過了整個夏天,這位母親慈愛有餘但管教能力不足。這個男孩似乎擁有跟正常男性不相上下的支配情緒。

然而,完全缺乏情緒訓練已使男孩到達這樣的地步:最能引起他的運動刺激的,唯有他愛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決心,沒有任何環境刺激足以超越。他完全無視媽媽要求他交出別人的玩具,或是回家吃飯。有天,這位母親找了兒子一段時間,這時她注意到一群小孩在海灘玩。

「艾德格在嗎?」她高聲問道。

「他不在!」艾德格的聲音從那群孩子當中傳來。

一種對抗性刺激

對艾德格來說,激動且身強力壯的母親代表一種對抗性刺激,只要他自己的運動動向稍微增強、必要時說出拒絕的隻字片語,就能完全置之不理。在艾德格的案例中,整個夏天絕大多數的時間都發生這樣的情況。

後來,他的爸爸也來海邊度假兩週。爸爸的情緒模型跟媽媽不同。在度假的第一週,他有計畫地催促艾德格、叫他回家時就強有力地把他帶走,而當他拒絕交出玩具的時候,就暴力地拿走不准他玩的玩具。然而,這種作法使用了一週後,對艾德格還是沒有產生顯著的效果。

當父親從他手中拿走玩具時,艾德格用雙拳擊打父親的腿,一邊怒吼一邊要回他在玩的東西。這種情況我大概看了二十幾次,男孩的支配沒有絲毫減弱。於是,艾德格的父親決定,是時候採取更嚴厲的手段了。但同樣的,這些手段好一陣子都沒有任何效果。

服從的最初跡象

最後,爸爸拿了好大一根棍子真的打傷了孩子。在那之後,孩子對父親的行為才開始出現服從的最初跡象。父母聯手持續這種訓練方法,漸漸地,男孩開始明顯權衡如果不服從就必須面對的對抗力量。

根據他新的經驗,如果判斷父母距離他不遠,而且他們的情緒激動到很有可能打他的程度,艾德格就會小跑著、漫不經心地服從他們的命令。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看起來就像世界上最溫馴的孩子。

另一方面,如果雙親之一(尤其是母親)的聲音語調較弱或實際上追不到艾德格,他就會往反方向跑走,就跟漫不經心地服從一樣無視父母的教訓。然而,艾德格現在的運動能量,比夏初時抵抗命令的表現還增加許多。

環境刺激的情緒

我詳細描述這個孩子的所作所為,不是因為不尋常,而是他的行為似乎可以相當完整地說明,一個完全正常男孩的支配如果沒有經過訓練會如何自然發展。

這個案例也相當清楚地展現,兩種環境刺激造成的情緒意義差別,一是整體比孩子的運動自我更強的環境刺激,另一則僅僅在體能上比孩子更強的環境刺激。在艾德格的案例中,孩子身體受到的實際傷害,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引起了運動刺激,這個刺激的強度終於大過他的運動自我。

當然,如果父母更明智,他們或許能以更人性且更有效的方式,策劃出強度更高的環境刺激。然而,一旦允許支配反應的發展超出其他的初級情緒,那就很難真正做到這點。(宇欽/輯)

《正常人的情緒》
作者:威廉‧莫爾頓‧馬斯頓
出版社:堡壘文化

其他書訊:
《邏輯思維基本概念:理性決策的各種思考工具》
作者:謝志高
出版社:大寫出版

「思維」的分類體系有很多,兼具抽象性與應用性極強的特性。它有著自身成熟的理論體系,但是在實際運用的時候,大多數人對於「思維」的掌握還是不夠。我們很容易被我們自身的慣性思維束縛,無法在思考的時候進行「頭腦風暴」。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一些常見思維的基本概念,進而擴展出思維在生活中如何運用。

作者憑藉近幾年來對於「思維」的深入探索,將自身的一些關於「思維」的心得體會寫於本書中,供讀者在閱讀中沿著本書的思路對「思維」建立起自己的獨立見解。書中結合許多圖形與案例,將抽象又嚴謹的「思維」理論體系呈現出來。本書有明白簡練的概念條目,也以大量淺顯的案例分析和圖表讓讀者對各種思維方法與邏輯陷阱快速上手。

《在家工作室!從家開始是門好生意》
作者:林黛羚
出版社:原點

人生轉場,大約落在35~50歲。雖然工作穩定,但每個人內心各有各的打算。有人是對職場感到倦怠、有人是因年紀而感到職場的不友善、更多人是準備要一圓人生的志業。只是,要如何開始?如何檢視自己是否有「離巢」的能力?如何透過漸進式的轉場策略,起步向前?

作者林黛羚熟年新書,告訴你從35歲之後,越要有所體悟,人生不只有體制內這項選擇,同時也要有成為獨行俠的能力,生命的上半場學會了與他人合作,生命的下半場,還要能單打獨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