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我父親的故事,也是我自己的故事。同時,這是一個關於中國和德國的故事,關於兩國經濟合作的開端和許多方面的發展,以及這些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變遷,特別是中國的崛起……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間汽車公司扮演了核心的角色:德文稱為Volkswagen,中文稱為福斯汽車。
作者李德輝寫下父親不尋常的人生經歷,作為德國駐北京長達九年的資深記者,他也寫出他對近年中國變化的觀察,以批判的角度道出中國幾波人權議題出現之際,福斯公司和德國政府面臨的考驗和壓力,以及對西方當前困局的反思。
一九四八年,我十二歲的父親以難民身分從南京來到台灣時,他以為只是短暫的流亡。未料直到二十九年後,他才再次見到在大陸的家人。那時的他完全沒想到,他人生的旅程會從台灣繼續前往德國,然後再到中國大陸,並成為當時領先的汽車製造商福斯汽車的高層。
家族的歷史故事
許多朋友聽我講到父親的經歷時,都希望我把這段家族歷史寫下來,因為這其中匯聚了太多的故事:從民國時期在南京的童年、逃難到台灣,一直到海外華人的生涯。這些是許多我父親那一代的中國人不得不承受的命運,也是二十世紀給他們帶來的機遇。
這些故事可以解釋,為什麼德國人在中國做生意如此成功,但同時也說明了,為什麼他們現在對於與中國的關係,以及是否應該與台灣站在一起,會感到如此掙扎;為什麼他們這麼難擺脫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依賴。
對台灣心懷感激
這本書是從我自己的角度寫的。我是一個記者,從小在德國長大,根源在中國,母親則是台灣人。這不是我父親的自傳。我努力用今天的視角去反思這些事情,也盡可能用調查研究來確保事實的正確性。
作為商業界的經理人,我父親的觀點常常跟我這個政治新聞記者不一致。然而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正是這種觀點的對立與衝撞,讓我們更能深入了解我們與中國往來時的現實矛盾。這些矛盾目前在歐洲與亞洲正困惑著我們。
如果沒有從一九四九年起台灣的種種支持,我父親的人生故事就不可能是後來的那樣了。是台北街頭上一位善良的腳踏車店老闆給我當時一貧如洗的父親提供了薪金和棲身之地。是一對教師夫婦讓他的教育能走上正軌。
作為一名失去父母照顧的少年,他有機會在台灣上高中,之後進入大學,最終前往德國,在那裡成為福斯汽車的工程師並建立一個家庭。我們全家始終對台灣心懷感激。因此我很高興這本書能用繁體中文呈現給讀者。
對中國一無所知
今天的中國主導著世界局勢。但情況並非一直如此。直到七○年代末,中國還是一個完全貧困、落後和封閉的國家,跟今天的北韓差不多。
當時德中之間幾乎沒有任何往來,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私人之間。我的童年時期在狼堡(又譯沃爾夫斯堡)度過,那時大多數人對中國還是一無所知。跟我相同年齡的孩子對這個國家唯一的認識,是來自冒險故事《小鈕釦吉姆》,書裡的中國人都是些奇異的生物,有些甚至還沒有一粒米大。
有一次在街上,有兩個孩子小聲地講到我:「你看,一個中國人。我從來沒看過一個真正的中國人。」跟我家有來往的少數中國人,多半也是來自香港或台灣,而不是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
去中國認識親戚
一九七九年冬天,我父母第一次帶我和比我大兩歲半的哥哥去中國,讓我們認識在南京的親戚。當時我四歲。我記得到處又冷又潮濕,沒有一家有暖氣。我的祖父母只有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除了幾件從過去比較好的時代,在毛澤東推行共產主義之前留下的物品之外。
我的父母、哥哥和我緊緊地靠在一起,裹著厚厚的棉被坐在他們的床上,試著互相取暖。在擠滿人的街上,人們都盯著我看。儘管我長相就像中國人,但是從我色彩鮮明的冬天夾克和燈芯絨褲子,那些穿著藍色與灰色制服的當地人一眼就能看出我來自國外。那種感覺很壓抑,所以回到狼堡時我很高興─我在這裡出生,七○和八○年代在這裡長大。
父親的身世背景
我從小備受呵護,家境優渥,住在帶花園的獨棟住宅,家裡有兩部汽車,我還養了天竺鼠。我父親是福斯汽車的工程師。許多年前他從中國逃難出來,離開了他的家庭,並在經歷一些冒險後,獨自到了德國。他不能回到他的祖國,而且也不想回去。
隨著毛澤東一九七六年去世,中國對外開放,情況開始改變了。一九七七年底,我父親就去了一趟中國。他將近三十年沒見過父母,這時終於可以去探望他們了。不久之前,他才剛取得德國國籍,之後不久,他也將成為第一批西方工業經理,負責為德國公司策劃進入中國市場。
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他幫助福斯汽車在中國擴張,而且成果豐碩。福斯先在上海建立了一家工廠,然後在中國北方城市長春又建立了第二家工廠。對福斯汽車來說,這就打開了一個擁有超過十億人口的新市場。
財富逐漸成長
我十歲時,父親為福斯汽車前往中國工作。從一九八五年夏天到一九八八年初,我和家人住在北京。那是自由化的初期,特色是財富逐漸成長,社會與經濟也快速變化。從那時起,我就定期拜訪在南京、台灣、香港的祖父母、姑姑、叔叔、以及堂兄弟姊妹。
我每次去都能觀察到,他們的物質生活一直在改善,儘管跟德國比起來,他們的收入和財產還是比較少。但是隨著時間,他們能夠負擔愈來愈好的生活,而且有幾位甚至比我在柏林的德國朋友圈更有錢。二○一○年春,我以外國通訊記者的身分來到北京。
九年的中國報導
在接下來的九年裡,我為德國《日報》和其他德文媒體報導中國勢不可擋的經濟崛起,報導福斯汽車、賓士(Mercedes)、西門子(Siemens)以及所有其他德國公司的新聞。中國早已成為這些公司最大也最重要的海外市場。
同時,我也親身經歷了政治自由化的希望逐漸消失的過程,儘管在好幾年的期間裡這種自由化的跡象確實曾經存在過。從二○一三年起,在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變得更強調意識形態,對異議者的打壓更為嚴厲和殘酷,對鄰國和整個國際社會也更具侵略性和沙文主義。
作為一名來自德國的記者,我很快就不像八○年代作為一位汽車公司經理的小孩那樣受歡迎了。目前,外國記者雖然還可以從中國通訊報導,但這是官方不樂見的。
我也多次感受到這一點,比如在延長簽證的時候被公安部請去「喝茶」,並被要求回答關於我德國同事的問題。或者在維吾爾族省分新疆進行採訪時,我被特務跟蹤,當地突然沒有人願意跟我交談。
父親與中國近代史
我家族的歷史跟中國的崛起是緊密相連的。最重要的是,我父親走過的道路,從起點一直到最後的發展,在中國近代史上都深具代表性:他在內戰的動盪中逃離共產主義,以難民少年的身分在台灣艱難度日,在德國辛苦工作並事業有成,然後把福斯汽車帶進中國。
我從童年起就對他的故事不陌生。我們以前沒有太多時間相處,但是每次有機會聊天時,我總是注意到,父親講起他的故事是多麼熱切。退休後,他開始環遊世界,但其實他一直都在這麼做。現在他已經八十六歲了。
中德關係的故事
在過去幾年裡,我對他做了很多次深入的訪談,我們翻出許多照片和文件,研究了他所參與事件的過程。我也回顧了自己在狼堡與中國之間來回度過的童年和少年時期。
這是我父親的故事,也是我自己的故事。同時,這是一個關於中國和德國的故事,關於兩國經濟合作的開端和許多方面的發展,以及這些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變遷,特別是在中國的改變。
先說一點:一開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依賴德國,今天這個關係卻顛倒過來。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汽車公司扮演了核心的角色:這間公司德文稱為Volkswagen,中文則稱為福斯汽車。(宇欽/輯)
《父親,福斯汽車與中國》
作者:李德輝
出版社:麥田
其他書訊:
《最美好的投資》
作者:孫太
出版社:幸福文化
在本書中,孫太以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及自身的學習經歷,與讀者分享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時間、財富、個人與家庭達到平衡,以及如何提升幸福感,活出理想的生活,從此刻起綻放出屬於你獨一無二的生命之花。
願命運能給你一手好牌,更願你有能力打好所有爛牌,贏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沒有富爸爸,多次跌落谷底,依然能敗部復活,孫太想告訴大家,月薪3萬的小資女,透過正確的理財方式及正念思維,一樣有機會透過刻意練習,重新開啟新的人生,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1盆變10盆:扦插種植活用百科》
作者:梁群健
出版社:梁群健
「扦插」為植物無性繁殖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種。幾乎所有的植物都可藉由扦插繁殖,只要用來繁殖的植物片段夠充實,在對的時間、合宜的扦插環境下,就可以輕輕鬆鬆繁殖出一株新的生命來。舉凡常見的一二年生草花、藤蔓植物、多年生的觀葉植物、觀花或觀葉的灌木及大型的木本植物,都能進行扦插繁殖。
是什麼神奇的技法,只需藉著一段莖、一節枝、一片葉,就能 copy 母株,發育成新的植株,不可思議地延續著相同的美麗?跟著本書專家的指導,拿起一把剪刀、一個三吋盆,不用額外花錢買植物,學會扦插技巧,就能輕鬆運用現有植栽,施展一盆變十盆的超經濟繁殖術,延續花草觀賞期!同時在過程中看見新生小苗的堅韌力量,這份喜悅和驚喜,也是蒔花養卉的樂趣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