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五花八門的料理,吃是追求外觀視覺與內在味覺的感官享受,找尋特定的味道也能喚起記憶,築起一段生活過往。越平凡的料理,往往有越複雜的技藝、食材、講究的論述。
本書將從巷口攤車出發,從煎台炙熱的聲響開始,讓我們把食物當作一種聲音,一起走遍台灣的各個角落,聆聽這座島嶼。同時,我們也將穿越時光,前往另一座群島的馬祖和彼岸福州,探索不同島嶼之間獨特的飲食魅力和風味,聆聽人們如何從食物在生活中的意義與角色,傳遞出一道又一道的乘風破浪人生。
在充滿著油漬與淚光的食物風味中,食物不僅流向我們心中溫暖著人的胃,它在不同歷史文化媒介的用途與類態,還彰顯個人與群體在社會中的位置、價值、行動與連結(nexus)。
陳姐姐是東引人,原本的家庭生活和在地作家陳翠玲相近,來自島上的一戶打魚人家。不過自從陳姐姐有印象開始,馬祖海域的漁業資源早已枯竭,家裡罕見那原應充滿的大海與魚腥鹹味。
為了養活一家人,這時陳家人做出重大決定,走出浪濤聲圍繞的東湧(Toèyng-īng)——這相傳海水在此湧起的小島。先是爸爸與舅舅移民到台灣本島,之後居住東引約兩個月的陳姐姐與弟弟接力來到新店落腳。
在台北的陳家人和許多東引長輩相同,先在基隆置產買房,考量基隆多雨後,最後選擇房價相對低廉的新店居住。
一家人經營攤位
陳姐姐的攤位約起源於一九九六年,一開始攤車上販售的品項是蔥油餅、芝麻球、雙胞胎與麻花的組合。到二〇〇〇年左右,在麵包西點流行風潮下,甜甜圈也被陳姐姐加入販賣品項中,延續至今。
除了反映社會風潮,蔥油餅攤也是陳家在台灣的發展史:原本攤車是由陳爸爸經營,沒多久就頂給陳姐姐接手,自此主要都是由她一人開攤。因為製程麻煩,蔥油餅攤有時得靠爸爸協力原物料的供應。
除了麵粉和水靠機器調製,其他麵皮擀揉的蔥油餅製程都仰賴人工,所以陳姐姐負責做蔥油餅,其他的雙胞胎、芝麻球與麻花則靠舅舅支援,再由親姊姊開著小發財車送到攤上。
一家人分工井然有序,近期才減少自家勞動時間,備料轉向其他馬祖鄉親叫貨。陳姐姐說,「也想讓其他人有生意賺」,讓新店既有的馬祖人網絡,協助她生意的發展。
安身立命的工具
在她定居新店後,考量每天固定得到台北市出攤,生活圈都在這裡,就將戶籍遷來台灣本島,再也沒回過東引。「為什麼在台灣,幾乎都是馬祖人賣蔥油餅?」我問到。「當然是太苦啦!」陳姐姐說,做小吃苦,大部分靠人工,還有被警察取締的風險,是「沒有財產、沒有本領的人」才來賣,「這也是馬祖人的宿命。」
不少來台發展賣蔥油餅的馬祖人,或者依親來台的福州人,都將蔥油餅視為在台灣安身立命的工具。他們避免在公有道路上擺攤,以免遭取締,安上「竊占國土」的罪名。
疫情過後,陳姐姐的蔥油餅攤開業前多了一項鋪塑膠布的工序。她把學生時期人人都會擺在學校木頭課桌上方便寫字的塑膠軟墊,架在攤位立柱和油鍋之間權充透明門簾,保障她和客人的安全。相較於業績壓力與備料體力的重擔,鋪塑膠布已經是蔥油餅攤在面對猝不及防的疫情時,所能做出的最輕鬆轉變了。
此刻,陳姐姐的眼神重心投注在麵糰,每天早上來買餅的顧客,就能聽到「搭——搭——搭——」的擀麵糰聲音;唯有靠身體的力量,才能擀出一張張圓滿無瑕的餅皮。
天津大學文化交流
曾經有段時間,台北街頭流行天津蔥抓餅,一張巴掌大的蔥抓餅只要廿五元,便宜又適合單人享用,餅皮還有用鏟子剁出的香酥口感。
直到大學參加一場天津大學的文化交流活動,才知道天津的古文化街賣糖葫蘆、賣煎餅果子,各樣小吃應有盡有,就是沒有蔥抓餅。倒是追求小吃創造力與新意的台北,不知有意還無心,彼時天津蔥抓餅幾乎都開在傳統蔥油餅攤車旁,而且家家大排長龍。
記憶中,那時就有兩家天津蔥抓餅接著熱潮,各開在陳姐姐與街尾另一家蔥油餅攤旁,其中緊鄰在街尾山東蔥油餅旁的蔥抓餅攤到來後,原本經營蔥油餅攤的華僑老夫婦剛好因身體不適,不久就將經營約莫十年的店面頂給一位年輕人。
可惜故事的結局並非老幹新枝,年輕人只頂下店面,手藝卻沒頂成,在天津蔥抓餅的熱潮下,生意一落千丈,最後只能關門大吉。
天津蔥抓餅攤
當時在陳姐姐餅攤斜對角菜市場口的一家天津蔥抓餅攤,用透明壓克力板隔開顧客與料理台,選用高瓦數的白熾照明,打在不鏽鋼攤面上的燈光讓油鍋看來更加簇新,排隊人潮自然比蔥油餅攤多。但天津蔥抓餅熱就跟一九九〇年代台灣社會流行的葡式蛋塔店一樣,成了泡沫經濟下的過眼雲煙,整條安居街再也不聞蔥抓餅的鏟餅聲。
網購興起後,店面就在蔥油餅攤位斜對角的童裝店與五金行,也因無人光顧而關門大吉;蔥油餅攤後的全家便利商店,在周遭其他同質店面競爭下變成手機行,只有被普遍稱為「流動攤販」的陳姐姐蔥油餅攤車,挺過一波波商業危機。
無論物價再怎麼飛漲,蔥油餅一張從五十元賣到七十元,仍然固守台北這條「安居街」巷口,每天賣著蔥油餅,等待著固定的饕客排隊、順便閒話家常。
天然攤車報時台
安居街,街如其名,適於人居,蔥油餅攤周遭的地景幾十年來雖然緊鄰市場,競爭激烈,但飲食攤或小吃店卻變化不多:在蔥油餅攤對面的舊衣回收箱旁,是一家開了快三十年的涼麵攤;涼麵攤旁則有間豆花攤,老顧客從年輕時用台語稱呼頭家娘(thâu-ke-niû)為小姐,到現在小朋友叫她「豆花奶奶」。
對中學生來說這些攤位就是天然的報時台,看陳姐姐與涼麵攤攤車經過面前,就知道時間一定過了早上八點,搭公車要遲到了。相反的如果看到攤車往街尾回推,就知道現在應該下午六點了,已經是賣蔥油餅的陳姐姐「下班」時間 ,忙碌的一天也即將結束。
「一、二、三、四……,我要計算啦,跟你說話再數,我就忘記了幾個啦!」生活在小吃夜市一條街的旁邊,即便疫情後的人們習慣隔一層薄膜互動,但少不了這種來來往往的交流。
陳姐姐每天蔥油餅攤的開店時間,早上從約莫八點到八點半,開到下午五點半到六點,隨著安居街周遭租屋的上班族越來越多,悠閒的週末反而是陳姐姐工作最忙碌的時候,唯有在平日的午後,才稍微有一點自己的清閒時刻。
我和陳姐姐聊天
當我和陳姐姐聊天,無意中打擾了她的營業節奏。此刻她正默念著放了多少顆的芝麻球到濾勺,忙著備料準備下油鍋。雖然向陳姐姐買這些跟蔥油餅算是兄弟姊妹般固定搭擋的攤車炸點,堪稱油炸、澱粉與糖霜一應俱全,聽來不太符合現代上班族的外食習慣,這些中式點心卻很符合老一輩口味,我也從小到大吃都不會膩。
「剛從馬祖回來嗎?」有次陳姐姐頭抬起來看到我買餅,正彎著腰向上一個客人說再見時,用眼神先和我打了招呼。
「不是,我正準備要回馬祖。」我隔著塑膠布簾回答。
「啊,馬祖現在一定很冷吧!」
我略不自在地看著塑膠布簾後的陳姐姐,陳姐姐對於成為蔥油餅攤新配備的塑膠布簾倒不以為意。「對啊,不到十度。」我回答道。
因為常和她聊天,自從陳姐姐知道我在馬祖工作後,我就變成她少數記得的年輕客人。不過我不是她唯一記得的家族成員,另一位陳姐姐印象深刻的常客,就是我的外公。從我會走路,外公就常常牽著我的手帶我來這裡買蔥油餅,陳姐姐也記住了這位能和她對上福州話的老先生。
手工現做餅攤位
陳姐姐來自說福州話的東引,很早就跟父執輩移民到台灣。大概在一九九〇年代開始,台北市大量出現手工現做現賣的蔥油餅、雙胞胎與芝麻球的攤位。
「一開始只有賣這幾項,後來因為民國八十幾年的台北麵包店與夜市流行西點,甜甜圈大受歡迎,所以也開始賣甜甜圈。」換句話說,蔥油餅、雙胞胎與芝麻球是這些攤位的標配,甜甜圈是選配。
現今的東引,是稱作「連江縣」的馬祖一部分。馬祖人在台灣島大部分居住在基隆、中永和、新店、板橋頂埔到桃園八德一帶,大多從事碼頭貨物搬運、工廠成衣製造、計程車隊駕駛等勞力密集工作,也有人後來自行開業,勞工變老闆,成為公司董事長。除此之外,還有部分鄉親從事賣蔥油餅、雙胞胎的小吃攤生意。過去,蔥油餅屬於北方點心。
戰地前線的馬祖
二戰時上海就曾專文報導在物資緊縮下,推行麵食運動以改善「南方人食麵方法較少,久食必感單調而無味,如能設法調劑,則此弊必有以除之」的幾項方法中,蔥油餅名列其一。在一九六〇年代,隨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與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引進麵粉等美援物資,麵粉才成為馬祖島嶼常見的食材。
因為屬於戰地前線,不乏許多來自大陸北方的官兵,當這些官兵駐軍調派馬祖後,與軍人關係較好的村民開始學習其飲食方式,並採用馬祖本地的麥蔥,擀製他們傳授的北方麵點技藝—蔥油餅。
據說後來是一位來自馬祖北竿的鄉親,大約是一九七六年左右在中和的菜市場擺攤開始,將賣蔥油餅變成馬祖人在台灣賴以為生的工具。這位北竿人不藏私地將手藝傳給一樣來台灣本島發展的北竿馬祖同鄉,自此蔥油餅攤車便開始擴散到土城、板橋、淡水、關渡,以及台北市區等其他馬祖移民聚居地販售。
馬祖人的在台痕跡
在技術相對容易傳承下,當蔥油餅攤車風行台灣街頭巷尾,已經鮮少人知道這是馬祖人的在台生活痕跡,幸好這些搭著蔥油餅賣的芝麻球以及雙胞胎,還留下馬祖人傳統小吃的印記。
無論在福州還是馬祖,芝麻球與雙胞胎都是典型的特色小吃。許多馬祖家庭就靠著這些攤車養活一家人,也靠著這些攤車,讓人回味家鄉的味道。在台灣,也有許多攤車像陳姐姐一樣,隱身市場旁、騎樓下、露天停車場入口前。
來自馬祖的味道
根據CNN報導,美食是台灣十大特色之一。日本《BRUTUS》雜誌所列出在台灣必做的一百零一件事中,台灣小吃大概占了十分之一,其中天津蔥抓餅、台式甜甜圈、福州胡椒餅、福州意麵等等會在本書依序出場的小吃,皆榜上有名。
以料理學校美食對決為主題的日本漫畫《食戟之靈》(食戟のソーマ)中,其中一集是當男主角想要在校慶學園祭中對抗四川系料理時,決定請同學去校外借一口特殊造型的窯爐攤車。他要展示的「另類中華料理」,就是作為台灣小吃代表在漫畫中出現的胡椒餅。
深受日本與美國喜愛的台灣美食,無論是講「街頭美食」、「B級美食」還是「小吃」,小吃已是台灣美食的靈魂。但是我們的小吃怎麼來?料理的味道為何如此?陳姐姐的蔥油餅就是很好的例子。
你我身邊的小吃就是由這些移民/勞動者為了生活所傳承的家鄉味,而這些勞動者之中,有一味深深了影響「台味」的,那就是來自馬祖的味道,摻了許許多多原鄉福州、外省老兵還有西化飲食的影子。(宇欽/輯)
《味道的航線:從馬祖到台灣,福州飲食文化探秘》
作者:黃開洋
出版社:前衛
其他書訊:
《尋找新天地:日本人的環太平洋移動與帝國的定居殖民主義》
作者:東榮一郎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本書發掘那些高舉「海外發展」大旗,在環太平洋來回移動的日本人移民被湮沒的複雜故事,並藉由追溯這些跨越重重海域的殖民定居者足跡,解開他們的身分認同與主體位置之謎。
國家與移民的關連是本書敘事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本書闡述二戰前亞太盆地的移民群體、擴張主義思想、殖民專業知識和資本的交流,以探討在美日本移民事業興衰與帝國日本之間的往返與繫結,並牽動著滿洲和臺灣的農業發展。他們運用自身技術、資本及設備,提供至關重要的支援,協助國家推進和平擴張的殖民目標。作者試圖記錄日本帝國主義伸展到其主權與軍力之外,不可或缺卻被遺忘的這一面。
《行為經濟學:經濟學 x 心理學》
作者:Pawpaw Poroduction
出版社:晨星
結合經濟學與心理學,用最新科學方法解釋所有的經濟行為問題: 「愈是聽到別人說不要按,就愈想按下那顆按鈕」「比起獲得什麼,人們更在意的是失去什麼」「讓人沉迷於賭博的心理機制」「尋找數字意義的人的心理」,人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你都可以透過本書一一了解。
行為經濟學研究人們的奇怪行為,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配合大量可愛插圖與漫畫,編排方式非常容易閱讀。如果對行為經濟學有興趣但又怕很難,非常適合從這本書開始。
《客家好食坊:走進客家一姐的廚房,傳承客家道地好滋味》
作者:劉雪玲、李志龍
出版社:出色文化
客家料理以肥、鹹、香著稱,本書在強調傳統作法的基底下,秉持少用辛香料的精神,但保留純正風味。並精選具代表性的客家菜色,旨在讓讀者體驗最正統的客家味道,感受先民們的烹飪智慧與創意,以及勤儉愛物的精神。
精選77道客家名菜,從開胃小菜到飯後甜點,穿越時間的智慧與愛,「封」在客庄大小灶,極簡工序濃縮先人智慧,在家也能端出客家好味!透過本書,讀者不僅能習得客家料理精隨,更能透過飲食深入瞭解客家文化的根基與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