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急診的狀況有多危急,其實只要點閱各大醫院的急診即時訊息,就能知道各地都是人滿為患。
週日早上十點查閱臺大醫院急診數字,等候住院人數86人,林口長庚急診等待住院人數139人,甚至等待加護病房住院的都有15人。台中中國附醫急診等待住院54人,等待加護病房床位的有5人。高雄長庚醫院急診等候住院的有80人,加護病房的等待人數有18人。
這樣驚人的數字,難怪急診醫學會會罕見跳出來求救。
急診環境惡劣
根據這幾天去過急診的民眾反應,以台大為例,急診環境因為人數爆滿相當壅塞,不要說排到病床了,就連進去想要坐到輪椅都不容易。如果要注射點滴,還排不到病床的話,就只能先扎針然後自己隨地休息,找椅子或是輪椅先靠著。可想而知,陪病的家屬就更辛苦了,因為就連病床旁的椅子都被搶光。有中南部的年輕夫妻帶了幼兒來就診,還得一邊顧其他的孩子,蠟燭兩頭燒,顯得更為狼狽。
開放醫護比緩不濟急
其實急診會出現人滿為患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因為醫院人力的流失,造成衛福部要求的醫護比無法達到,因此就算有空病床也不能使用。急診醫學會這次是呼籲政府可以在急診擁塞的情況下,應該適當開放關閉的病房,下降醫護比,才能讓更多的病人可以從前端的急診轉移到住院。
這當然是權宜之計,但是嚴格講,這是殺雞取卵,因為按照台灣急診現在的爆滿狀況,要等到狀況緩解不知道等到何年何月,降低醫護比,等於醫生護士要照顧的病人變得更多,長此下去,請問醫護能夠忍受嗎?如果這是個無邊無際的加班,恐怕沒有人會接受。
醫護遭高薪挖角
醫生護士的培養,是需要高度專業證照跟實務經驗的積累,這樣的人才是全球搶著要。台灣近來爆發的護理荒,究其根本,有不少人是被國外高薪挖角,薪資動輒上百萬,像是美國護理師年薪平均台幣238萬元,英國護理師平均年薪142萬元。要台灣這些血汗護理師情何以堪?也難怪台灣不管培養多少人力,都還是不夠用。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對於這次的急診室危機,認為醫學中心應該只接轉診,不該開放病人自行掛號。這是更加鄉愿的說法,因為需要急診的狀況千奇百怪,怎麼可能要求病患自行診斷症狀是輕是重?一旦需要急診都是十萬火急,很多病症根本無法先到診所,因為等不得。基層診所的開放時間跟醫師經驗,也未必能馬上服務到病患,更可能會讓重症者延誤就診。
官方抓不到重點
在這幾天的討論當中,幾乎是基層醫護跟衛福部的官方意見,完全針鋒相對,不管衛福部多少次出來辯護,幾乎都是換來基層醫護的冷嘲熱諷。這其實才是另一個危機,怎麼發生在台灣這樣嚴重的問題,主管醫療的部會居然看起來完全抓不到重點。到底是不想承認台灣醫療的窘境,還是只想粉飾太平?衛福部不該再繼續對問題視若無睹,那只會讓解決問題的黃金時間白白流失。
低薪是核心
台灣對比於國外的低薪高就,已經讓台灣人才成了各國獵頭眼中最好的對象。除了過去常見的工程師之外,現在就連醫生護理師,甚至是科學家都被各國挖角。像是台灣的大學教授,就算是最頂尖的台大,月薪跟美國相比差了八倍,就連跟中國或香港相比,都差別五倍以上。近來就有醫學中心等級的急診副主任級別主治醫師,讓美國醫學院高薪挖角。
這次醫療擁塞的問題,至今沒有看到政府出面處理,只有基層醫務遍地烽火的抗議。
醫護是台灣菁英中的菁英,如果連菁英都得不到好的對待,恐怕台灣說要挽留人才,都只是嘴上談兵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