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大利的藝術與美食、摩納哥的奢華與傳奇、法國的優雅與情調、西班牙的熱情與傳統、葡萄牙的詩意與航海夢想……。這本書不僅是地圖上的旅行,更是心靈的探險,帶你感受這片土地上的人文溫度與故事。
本書深入探討了每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與特色,從無與倫比的美景到獨特的當地生活,無論您是藝術愛好者、歷史愛好者還是美食家,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令人驚艷的旅行靈感。這本書不僅提供了各地的經典旅遊建議,還讓您了解每個城市的獨特魅力,激發您開啟一段難忘的歐洲之旅。
坐在玻璃窗前,午後的陽光明媚可人,鴿群搖擺著短小肥胖的身軀一路啄食著觀光客落下的食物碎屑,人潮依舊洶湧的廣場上覆蓋著響亮的歡聲和笑顏,我在教堂正對面的咖啡廳裡以一種久別重逢的感動望著米蘭大教堂。
米蘭大教堂(Duomo di Milano)始建於一三八六年,到一九六五年最後一扇銅門就位後才算正式完工,歷經了將近六個世紀,建築融合了巴洛克式和哥德式的風格,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
哥德式風格的特色即是有著眾多的雕刻及尖塔,以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大教堂共計有一百三十五座大小不一的尖塔,而每座塔上都刻有一尊雕像。據統計,整座教堂的雕像約有六千多座,是世界上最多雕像的教堂!
米蘭大教堂地標
往頂端看去,一尊鍍金的聖母瑪麗亞像就在教堂正中央,鮮豔奪目的色彩點綴著皓藍的天空。做為米蘭的地標,大教堂不僅莊嚴隆重,也是藝術與宗教結合的傑作,在歷經百年的風雨滄桑之後,以溫柔但堅定的力量成為眾人心靈的寄託。
我緩步品嘗著艾曼紐二世迴廊(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的一景一物,這座緊鄰著大教堂的迴廊是一個有著玻璃拱頂的購物大街,得名於義大利統一後的第一位國王--維托里奧艾曼紐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
迴廊最初於一八六一年設計,後由義大利的建築師--朱塞佩門哥尼(Giuseppe Mengoni)所修建,以倫敦的柏靈頓拱廊街(Burlington Arcade)為原型,共有兩條長廊呈現十字型的交叉,而交叉口是一處八角形的空間。
微光從迴廊頂部玻璃與鐵鑄的屋頂均勻撒落,精緻的浮雕與壁畫栩栩如生;內部的步道由大理石磁磚鋪設而成,代表著義大利各城市的圖案如羅馬的母狼、都靈的公牛、佛羅倫斯的百合等隨處可見,自一八七七年開幕以來就一直是米蘭時尚的匯集地。
我在迴廊內逛著,兩旁都是高級精品商鋪與餐廳,這一座時尚之城正以高傲的姿態販賣著快樂的偏方。
星巴克米蘭故事
米蘭位於義大利北部,是倫巴底大區(Lombardia)的首府,曾短暫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而拿破崙占領米蘭後也在一八O六年時將此地當作義大利王國的首都。「米蘭」一語來自於凱爾特語的「Mid-lan」,意思為「平原中心」。
在斯爾福扎家族統治期間(House of Sforza,一四五o至一五oo),米蘭更是文藝復興的重鎮,達文西及米開朗基羅都曾在米蘭定居創作,留下許多世界著名的作品。 這一座國際化的都市不僅以建築、時尚和觀光聞名,更是歐洲的金融和商業重鎮。
義大利人愛喝咖啡,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為自己煮一杯咖啡。根據統計,他們一天大概可以喝上二十杯左右的Caffé(Espresso的同義詞),幾乎可以說是無時無刻都能來一杯!甚至有句名言是這樣說的:「在義大利觀光要小心兩件事:一是男人,二是咖啡」。
臻選咖啡烘焙工坊
翻開咖啡的歷史發現,當時剛引進到歐洲的咖啡豆原本只在藥房出售給藥劑師作為提神、健胃等保健食品使用,因為價格高昂只有上流社會才消費得起,一直到十七世紀末才開始在義大利普及開來。自此之後,滿地開花的咖啡館就猶如台灣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一樣,咖啡不僅是一種提神的飲料,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美國連鎖咖啡的龍頭--星巴克(Starbucks)的前執行長--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在一九八三年因公造訪米蘭時,對當地的咖啡文化深深著迷,於是便發起將星巴克帶入義大利的想法。但以義式咖啡自豪的義大利人根本瞧不起這種加了水的咖啡,因此星巴克剛進軍之時遭遇了很大的困難。
而後團隊捨棄了美國那套咖啡文化,重新定義星巴克在義大利的定位,拉近侍者與顧客的距離、打造陌生人共同的話題、讓咖啡館不只是咖啡館,同時也是社區情感聯繫的中心,終於在二0一八年成功於米蘭開設第一家旗艦店!
這是繼美國西雅圖和中國上海之後設立的第三家「臻選咖啡烘焙工坊」,屬於星巴克等級最高的門市種類。而旗艦店就設在米蘭舊郵政總局,同時也是濃縮咖啡的誕生地,頗有向義大利咖啡致敬的意味!
咖啡和美人魚
米蘭旗艦店鄰近大教堂和科爾杜西奧廣場(Piazza Cordusio),大門上方的入口處還能見到郵政(POSTE)幾個大字。走進旗艦店內,三百六十度的開放式空間以及高挑的頂部讓視覺能夠無止盡的延伸,大型的烘豆設備就在眼前,讓顧客在品嘗咖啡的同時又能夠清楚看見烘豆的過程。
米蘭旗艦店的風格偏向工業風,簡潔俐落,在看似冰冷的設計中卻又有著出奇不意的溫度,例如拼貼地板和暖黃色的燈,在老建築內有著新時代的產物,既衝突又和諧。星巴克經典的美人魚標誌就顯眼的立在牆上。
關於商標的由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並不是原始的版本,最初是由西雅圖的設計師--泰瑞賀克勒(Terry Heckler)所設計,商標的美人魚有著乳房和雙重魚尾巴,顏色為棕色。賀克勒是根據希臘神話中的雙尾美人魚--賽蓮的木雕發想出來的,他認為咖啡和美人魚一樣具有誘惑力。
後來星巴克在一九八七年被每日咖啡合併後換了新商標,美人魚少了乳房和尾巴,顏色也變成代表每日咖啡的綠色。雖然之後又經過幾次修改,但我們今日所看到的商標可是結合了星巴克原始版本和每日咖啡的特色而成。
我捧著一杯經典的義式咖啡離開了鬧哄哄的旗艦店,慵懶的陽光正輕輕印在窗邊上,芬芳馥郁的香氣無聲無息地混合在空氣裡。
初夏的風還有點清冷,一對年邁的夫妻走過,她伸手將老伴的衣領拉得更緊一些,像是沒有對白的電影但濃情卻鎖住了整個城市。你說你不相信愛情,只是因為你沒有親眼看見。
義大利經典美味
來到義大利,當然也得來嚐嚐義大利麵,而說到義大利麵就不得不提它的歷史!
關於義大利麵的起源有幾個傳聞,一是馬可波羅(Marco Polo)在十三世紀時從中國引入,另一種則是認為阿拉伯人征服西西里島後傳入。但這兩種傳聞皆未被證實,其中一個原因是早在十二世紀時的文獻當中就曾經提到關於長麵條的紀錄。
一直到十四、十五世紀時,食物保存的技術越來越成熟,人們將乾燥後的麵條帶至船上航向遠方,也讓義大利麵變得廣為人知。十九世紀末期甚至隨著義裔移民傳入美國變成當地的主食之一,現今我們所看到的義大利麵料理多半來自義式和美式餐廳。
義大利麵(Pasta)通常以杜蘭小麥(Durum)製成,以形狀又區分為直麵(spaghetti)、螺旋麵(fusilli)、通心粉 (macaroni)以及寬麵條的千層麵 (lasagna)等等。不同於一般印象中的做法,義大利人還會將它加進湯類料理或是烤箱烘烤。時至今日,從麵體、醬汁、作法等各有千秋,且料理方式簡單,頗受大眾歡迎。
美迪奇義式冰淇淋
吃完正餐也別忘了留點胃給義式冰淇淋(Gelato)!
在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的美迪奇家族(Medici)為了招待西班牙國王而委託Bernardo Buontalenti來籌備宴席,當時這位大廚製作了一道以雞蛋、蜂蜜、鹽、糖混合的冰品,也被認為是義式冰淇淋的原型。而後,義式冰淇淋被帶入巴黎、美國,經過機器不斷地改良演變出現在我們品嘗到的綿密口感。
義式冰淇淋和美式冰淇淋(Ice Scream)主要的差別在於空氣比例的不同,美式冰淇淋的空氣膨脹率為百分之百,而義式冰淇淋只有百分之三十,因此在口感上就有很大的差別。另外,義式冰淇淋強調天然食材,不添加任何化學物質,同時提高水果含量,讓顧客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又能兼顧健康。
在義大利仍然有許多小型冰店堅持以手工製作冰淇淋,這是一種對傳統與美味的追求與執著。櫥窗裡各色冰淇淋顯露著令人垂涎欲滴的色澤,一旁還有幾十種配料如堅果、巧克力豆、水果、軟糖等可以自行搭配,每一種口味都是獨一無二的味覺體驗!
穿越時光浪漫水道
遲暮的陽光在屋頂劃開一道陰影,黃白色的小花裹著一股清淡的芳香沿著河岸一路盛開;一架尾翼噴出白色雲朵的飛機徜徉在薄霧裡,隨著光影浮動的水草在綠色波紋裡招搖。
米蘭運河區(Naviglio Grande)是倫巴底大區的一個運河系統,興建的年份約可追溯至十二世紀,起先用於貨運傳輸、農業灌溉以及輸送軍火,也將北方的石塊通過此運河運送到市中心興建米蘭大教堂。
十九世紀開始因為公路與鐵路的興建、輸送的速度緩慢等原因導致運河的重要性逐年下降,最後只作為灌溉的功能使用。近幾年經過整理和重新打造已成為米蘭新興的觀光地區,露天酒吧、餐廳、文青商店如雨後春筍般越來越多,每月一次的二手市集更是運河區的重頭戲,不少遊客甚至遠道前來挖寶!
伴著酒吧裡的音樂漫步在河道旁,感受著愜意、自在與舒適的氛圍,一條運河就能輕易地將熱鬧的米蘭分隔成涇渭分明的界線。我站在橋上俯視,連棟的建築物像吃了黃昏的暮色,夕陽下的運河倒映著城市繽紛的風景,此刻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歡愉與欣喜,好像突然發現了米蘭的另種面貌!
西羅馬的遺韻
乘著夕陽柔媚的光遊走在陌生的街頭,遠離了人聲雜沓的大教堂周邊之後米蘭開始呈現不同的面貌。老城區裡的復古路面電車駛過幾個世紀前的城門,小巧的書報攤外飄散著報紙淡淡的油墨味,遛狗的人影子在夕陽下被拖得很長,而橘黃的光折射在兩邊房舍的窗上。隱身在此地的還有不少潮流店家、藝術商鋪及私人工作室,雖然屬於老城區但卻有著相當年輕的靈魂。
米蘭曾是西羅馬帝國的首都,雖然只有短短的一百一十六年,但整個城市還是能發現不少那個時代所留下的古蹟,更難得的是當地政府並沒有將它們隔離,也因此總是能夠近距離的欣賞那由歲月堆疊而成的韻味,聖羅倫佐柱廊(Colonne di San Lorenzo)就是其中之一。
聖羅倫佐柱廊
聖羅倫佐柱廊距離運河區不遠,屬於老城區的一部份,柱廊由十六根柯林斯柱組成,有傳說是三世紀時古羅馬時代的澡堂或神殿遺址,柱頭上的雕花還依然顯眼可見。
我們坐在石柱下方,燦爛的夕陽餘暉讓整座古城宛如披上了一層蟬翼般的金紗。廣場對面是建於西羅馬帝國期間,為了獻給基督教的殉道者--聖羅倫佐(San Lorenzo)的聖羅倫佐教堂(Basilica di San Lorenzo),君士坦丁大帝的銅像就在教堂正前方。(宇欽/輯)
《地中海慢旅人》
作者:克萊妮Kliney
出版社:台灣東販
其他書訊:
《成功乃成功之母》
作者:羅伯•哈契
出版社:真文化
長久以來,我們都誤以為「失敗乃成功之母」,然而失敗只讓我們知道這套方法行不通,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具體指引了。反之,回顧你過往的成功經驗,無論事件大小,都是你每一步、每一決定促成的,回顧並整理這些成功案例的過程,就能發現推動自己前進的方式,並找到合適的成功框架。
作者的成功框架並不是一套死板的公式,而是一個靈活的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填入能讓你一步一步邁向成功的小檢查點,也能提升執行的專注力。有了這套框架,成功不再只是個模糊的大方向,而是一件一件很容易執行的小步驟,且不必靠意志力或記憶力苦苦支撐,只要按部就班即可實現,並變成一種習慣。
《瓶中四季:封存最新鮮的當季滋味》
作者:劉重佐(凱恩Kyan)
出版社:出色文化
果醬跟抹醬,是製作甜點以及西餐料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但是在台灣鮮少有人會在家自製果醬,屬實是非常可惜。果醬的製作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很適合大人小孩假日在家自己製作。從蔬果市場挑選新鮮蔬果開始,再到拿回家洗淨、削皮、製作。一步步看著那些新鮮蔬果被自己製作成好吃的醬,也可以吃得更加安心。
果醬的製作雖然非常有趣療癒,但也是非常講究的,對烹飪溫度的掌控尤為重要。本書作者精選了四個季節各10款的果抹醬,其中不乏很多老師的自創果抹醬,讓您在家就能做出外面都品嘗不到的果醬風味,不管是送禮還是自用都非常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