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圖:運用八個文化量表,穿透全球商務溝通的隱形疆界》

醒報編輯 2025/02/20 19:16 點閱 136 次

行為的文化模式與信仰,經常影響我們的覺察(我們所看見的)、認知(我們的想法),以及行動(我們的行為)。這本書的目標即在協助你,改善你解讀文化這三個面向的能力,以及提升你的處理效益。

作者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穿插歷史、哲學、語言學、文學等等文化根源解說,抽絲剝繭,帶領大家理解各種文化風格形成的原因和內涵,搭配豐富生動的商場實際案例,系統化說明由文化差異所引發的最為常見的商業溝通挑戰。

透過本書,你可以學會運用八項刻度模型,懂得觀察自己與對手文化的相對位置,從而找到與每個文化最合適的應對方式,培養出能輕巧在不同文化間靈活轉換的溝通技能,真正開始展開分享、學習。

絕大多數進行國際商業的經理人,完全不了解文化如何影響他們的工作。當越來越多人每天透過像是電子郵件、電話這類虛擬媒介,與其他國家的人溝通時,更是如此。

如果你能更廣泛到其他國家居住、工作或旅行,擷取大量的環境線索,那將有助於你理解當地居民的文化,同時能幫你做更好的溝通解讀及適應。相反地,如果你從未造訪一個國家,而只是與對方的國際窗口電郵往來,你很容易忽略那些會影響溝通的文化細節。

半點頭半搖頭

簡單舉個例子,印度人有種特有的奇特行為——半搖頭半點頭。只要去印度商務旅行,你很快就會發現,和其他多數地區的文化不同,在印度,半點頭半搖頭並不表示不同意、不確定,或是不支持;相反地,它代表有興趣、熱切,或洗耳恭聽。

只要經過一兩天,你注意到所有人都在做這個動作,並且在心裡記下了它的明顯含義,往後當與你和外包的印度團隊做業務協商時,自然就能正確解讀這個姿勢。

但是你的辦公室也許在赫勒屋、丹麥,或波哥大、哥倫比亞,每天透過電子郵件或電話與你的印度窗口互動時,根本看不到對方居住與工作的環境。因此當你與其中一位印度高階主管視訊會議時,你可能將他半點頭半搖頭的動作,解釋成他並不完全同意你的想法。

於是你會花雙倍的力氣嘗試說服他,但你說得越多,他的頭似乎晃得越厲害。掛上電話後你感到困惑、沮喪,甚至生氣。文化影響你的溝通,但因為缺乏實體所提供的視覺與情境線索,你根本無法意識到文化在當中起了什麼作用。

文化差異的現實

無論我們是否能察覺到,國與國之間在溝通模式上的微妙差別,以及對所謂好企業的定義認知的複雜變異,或者常識上的不同等等,都會對我們如何理解他人,乃至最終如何完成工作,產生巨大的影響。

許多文化差異看起來微不足道,諸如發言的最佳時機、何時該保持沉默、會議室中主事者的作用,以及怎樣的否定回應最具建設性。但是如果你沒有意識到這些差異,沒有備妥相應的有效管理策略,你的團隊會議將偏離主題,員工會遭受打擊,外國供應商會覺得挫敗,還有其他一堆狀況讓你難以達成目標。

今天,不管我們是在杜森朵夫、杜拜、巴西利亞還是北京、紐約抑或新德里,我們都是全球網絡的一部分(無論真實或虛擬,實體或電子),想要成功,就要能在紛亂的文化差異現實中自在優遊。

除非知道如何去解讀其他文化,避開容易墜入的文化陷阱,否則我們很容易為誤解、不必要的衝突和最終的失敗所苦。

專注於個人差異

很多人即便從事跨文化工作幾十年,經常商務旅行,對於文化如何影響自己,仍舊十分無知無感,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甚至可以說非常普遍。數以百萬計的人在全球化的環境裡工作,卻只從自己的文化觀點來看待一切事物,假設所有的差異、爭議和誤解都根植於個性。

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懶惰,許多心懷善意的人之所以不懂得學習文化差異,是因為他們只專注於個人差異,以為這樣就夠了。

我曾在網路上發表過一篇論文,談到亞洲文化差異對跨亞洲工作團隊所產生的影響,當時有位讀者這樣評論:「一談到文化差異,就會想到刻板印象,然後就會把個體歸入『普遍特性』的框框裡。與其談什麼文化,更重要的應該是從個體的角度來評斷一個人,而非把人只看作環境的產物。」

這樣的論點乍聽起來頗有道理,甚至可說很有見地。當然,不管是源自什麼文化,每個個體都有他不同的性格特徵,但為什麼不能只從個別的角度來認識所有人,以此來作衍伸?

很可惜,正是這樣的觀點阻礙了許多人,使他們無法學習達成工作目標所必須知道的事。如果你在任何互動中,都不把文化當回事,因為你的預設機制,你會以自己的文化有色眼鏡來看待其他人,於是以此作出判斷或誤判。

文化與個別差異

忽略文化的結果,只會讓你得出這樣的結論:「陳波不發言,很顯然是因為他沒有任何話要說,因為他準備不周,破壞了整個訓練計劃!」或者你可能會說,「傑克在績效評估時說一切都很棒,但其實他對我的工作並不滿意,他是一個狡猾、不誠實、不適任的上司。」

是的,每個個體都不相同,當你與來自其他文化的人一起工作時,不應該根據對方的國籍就去假定他的個人特質,這話也沒錯,但並不代表你不必學習文化背景。企業想要成功,你必須具有與全世界的人順利合作的能力,那麼你就要能欣賞文化差異,同時也要尊重個別差異,這兩者都很重要。

光是講這些還不夠複雜,文化與個別差異經常還會被掩蓋在組織、產業、職務和其他團體差異之下,但就算在最複雜的情況裡,了解文化差異如何影響這些組合,仍有助於你發現新的溝通方法。

行為的文化模式與信仰,經常影響我們的覺察(我們所看見的)、認知(我們的想法),以及行動(我們的行為)。這本書的目標即在協助你,改善你解讀文化這三個面向的能力,以及提升你的處理效益。

父母的冒險精神

我並非出生於那種父母會帶我環遊世界的多元文化家庭,相反地,是誕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雙港鎮外。小鎮就在通往德盧斯市外的道路上,以貝蒂派餅發源地的名聲,廣為開車族所知。

在這樣的小鎮上,多數人都是整輩子住在這裡,那兒的文化從他們童年一直到現在都沒變。我的父母比較具有冒險精神,在我四歲的時候,帶著全家搬到兩百哩外的明尼亞波利,那兒是我長大的地方。

長大後,身邊出現了一些人,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與我極度不同,我深深愛上了他們所帶給我的衝擊。如今我的生活大半時間都在美國以外的地區,我開發出了不同的技能,在非洲波斯瓦納教導中學生英文期間,我學習吃蛾幼蟲當下午茶;在印度短期經理人教學課程期間,我能在晨跑時靈巧閃避聖牛群、雞群和三輪黃包車。

最多元文化機構

現在,我嫁給法國人,在法國養育了兩個孩子,必須每天面臨跨文化的挑戰。在吃生菜前,真的有必要把生菜葉捲起來,才代表有教養嗎?把生菜切來吃也可以被接受嗎?昨天我在大廳遇到樓上和善的鄰居,他們親吻我的臉頰,如果以後每天第一次相遇時,我都親吻他們的臉頰,是否會太過親熱?

不過,這本書裡的課程主旨並不在討論生菜葉或蛾幼蟲(雖然這些可能也是有趣的),而是一家地球上具有最多元文化的機構,要為教導跨文化管理貢獻一個迷人的機會。

INSEAD這家跨文化諮詢顧問公司的法國分公司開張後,我開始在其中擔任教授,每天有幸跟一群像陳波這樣的文化專家學習,這是一所明尼蘇達州雙港鎮民大多不曾聽說過的國際化商業學校。

國際化商業學校

INSEAD是個少見的所在,在這裡人人都是文化上的少數。即便校本部是在法國,裡面仍只有百分之七的學生是法國人。根據我上次核查,最大的文化族群是印度人,占全體學生總數的百分之十一。其他經理人學員分散在世界各地居住和工作,許多人過著在不同地區間遷徙的職涯生活。

談到跨文化管理,這些全球經理人,大概是地球上最經驗豐富與學識淵博的一群人了。雖然他們來到INSEAD向我們學習,但我每天也在向他們偷師。在這裡我可以將我的教室變成實驗室,將長達十年以上的研究調查結果,藉由這些參與的經理人,去加以測試、挑戰、證實和修正。許多人分享了他們在全球化世界裡完成任務的獨有智慧,以及經過驗證的解決辦法。

文化的八項量表

因為有這個豐富的資料和經驗的寶庫,充實了這本書的核心——八項刻度模型(the eight-scale model)。八項刻度中任何一項,都代表一個經理人必須了解的關鍵文化領域,從刻度表的一個極端到反向的另一邊,呈現出文化的多樣變化。這八項量表是:

1 溝通:低情境,或高情境

2 評估:直接給負評,或迂迴給負評

3 說服:先說明理論,或先提供建議

4 領導:講求平等,或注重階級

5 決策:集體共識,或高層主導

6 信任:工作導向,或關係導向

7 歧異:正面衝突,或迴避衝突

8 時程:線性時間,或彈性時間

無論你是要激勵員工、取悅客戶,或只是想在跨文化團隊成員間召開會議,這八項刻度都可以幫助你改善效能。藉由分析某個文化和另個文化在刻度上的相對位置,可以幫助你解讀文化如何影響國際合作,避免碰到像韋伯與杜拉克一樣的痛苦處境。(宇欽/輯)

《文化地圖:運用八個文化量表,穿透全球商務溝通的隱形疆界》
作者:艾琳‧梅爾
出版社:好優文化

其他書訊:
《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
作者:保羅•威利斯
出版社:麥田

《學做工》是深刻描繪與解析當代勞工階級生活處境的經典之作,於四十五年前出版時,引發了跨領域的巨大迴響、辯論、後續研究與政策應用。作者採用人類學民族誌調查方法,近身參與觀察勞工階級子弟在校園與社區裡的實際互動,據此得出深具啟發的反思貢獻。

《學做工》試圖理清階級流動或再製的矛盾套路,並提出尖銳而根本的質疑:勞工階級的後代是「自願」選擇接繼父業,還是被迫放棄向上流動的機會,無限迴路似地「學習」階級複製的文化?環視今日階級衝突不減反增的社會結構,四十年前作者擲地有聲的探問,此刻依然體現年輕世代追尋平等自由的急切呼喚。

《尋山.發現人情:東高雄山食農藝創生故事》
作者:蘇福男, 羅莎, 謝沛瑩 , 楊路得, 陶依玟, 翁禎霞, 徐葆權, 林芷琪, 余嘉榮, 朱珮甄
出版社:我己文創有限公司

「東高雄」各地皆豐茂著令人驚豔讚嘆的在地人文自然,沿著楠梓仙溪、荖濃溪及其支流五條流域路線踏查巡訪,探見山食農藝多采多姿的多元創生風貌。常民世居群落於此,銀青淬鍊傳承老藝古技,從養育人才的獵人學校,到山珍美饌的林蔭餐廳。

本書聚焦集合14位作家攝影繪者、36篇主題指路專訪、14間獨立書店散策、6 條古道懷舊踏走、2座吊橋渡溪探險等精彩圖文,佐以近身即時的攝影與插畫,是為首部東高雄覽物逛店必備手冊,彷若隨著採訪者與攝影師的筆尖和鏡頭、親炙東高雄的豐美一物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