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小學時,老師告訴我們,「作文」大概可以分成四種型態,分別是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及抒情文。除此之外,包含文字的文體,還有詩、詞、賦、曲、散文與長短小說等,以及在特殊場合,特別表達某些見解或指示的應用文。
「理性」與「感性」
漸漸略通作文之後,才了解其實記敘、說明與議論的文章內容,都是在解釋一些因果,抒情文則是發抒一些感覺,簡單的說,作文內容,不外是「理性」與「感性」兩大類。但不論文章的型態如何,不論其內容嚴肅、輕鬆、愉悅或哀傷,其中都有一定的「道理」存在。
幾行談情詩,一首詠歎詞,沒有多少字,就能讓人感到蕩氣迴腸,有其道理,一部長篇小說巨著,述說人性衝突轉折、悲歡離合、情緒起伏,都是道理。聖經、佛經、可蘭經,道理除了平鋪直敘之外,也常藉由闡講故事來顯現機鋒。
那麼,問「文章」有什麼作用呢?「文以載道」幾乎就可以說明一切。
文學的教養性
古時「能文」的人,或許相對較少,所以能文,就成了出名或封官晉爵的重要管道,因為「能文」者從其文中,可以顯現其智慧與才幹。但時代變了,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可以依賴的方式變得很多元,例如不需要文字的許多技巧。但呈現治理或執行的辦法,或者稱為計畫,或者稱為策略,還是以「文章」來表達最為常見。
凡是有可讀性的文章都有道理,拿文章出來供學生學習,不會因為把文章擺在什麼科目,其中的道理就會有所差異。有人說,文章要有文學性,才能放在國文科目中,但什麼是文學性?
文學不會脫離人性,文學也蘊含道理。文詞的選用豐碩華麗,編排奇巧高妙,或許就叫做文學性,的確會讓人佩服,但更該被吸納成為教養成分的,則是文詞敘述中,必須呈現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