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立自1911年的日產汽車,近20年來問題不斷,跟法國雷諾聯盟到撕毀盟約之後,再傳尋找本田合作又告吹。就是不願意百年企業變小弟,鴻海想牽手日產雙方的差異不只100年,更是雙方對汽車製造與營運的理念鴻溝。
汽車比手機複雜萬倍
鴻海不可能真正承認自己對汽車不懂,卻希望汽車製造業可以變成手機代工一般,用一個平台就打遍全球。完全欠缺基本的行銷理念與認知,鴻海可以代工組裝手機,也想代工製造汽車。不知道手機的使用是透過門號,他的維修系統跟汽車複雜的工業技術完全不搭嘎。汽車跟手機同樣需要品牌去營建他的價值,但傳統汽車一萬多個零件,即便是電動車拆散出來至少有5千個零件,後勤維修固然比內燃機汽車要簡單,空間卻是多出1萬倍的概念。
鴻海想要跟日產搭上,除了雷諾還有大批股權願意釋放,還因為有前日產汽車高管關潤,是現任鴻海車業部門執行長。雙方的磨合遠比中國浙江吉利向美國福特買瑞典Volvo更尖銳。理念的差距在於鴻海車業執行長關潤沒有一言九鼎的份量,有決策權的人卻是車業門外漢。
鴻海企圖心大
看看兩個企業在汽車領域的發展,相差一百年是時間,理念相近則是時空無法攔阻的要點,就看雙方智慧。
2004年鴻海開始投入固態電池材料開發,也曾投資中國和諧、比亞迪、小鵬等電動車廠,甚至寧德時代,結果不是認賠就是獲利了結出場。2007年才正式開始研究汽車製造。
2020年電動車元年。2月宣布與裕隆集團策略合作;3月雙方正式簽約,合資成立新公司發展業務;8月董事長劉揚偉宣布10月將發表合作研發初步成果;10月16日揭露車用軟體平台、硬體平台,以及關鍵零組件3大領域。開創以運營電動車開放軟硬體平台為宗旨的MIH聯盟,首款「EV Kit」工具平台2021年1月釋出,是鴻海跨足電動車市場的重要一步。
汽車產業有痛點
鴻海指出汽車產業痛點:第1,從硬體定義,汽車銷售只要落地就開始貶值;第2,複雜的架構,導致管理難度高;第3,每家車廠都是封閉系統,自有供應鏈與生態系,造成開發成本高、時程長。
鴻海電動車開放平台,改為軟體定義汽車,升級即升值;複雜架構藉由軟硬分離,軟體與硬體分別開發;封閉系統改為開放生態,集結眾人智慧,希望讓車型開發週期縮短。
劉揚偉稱:「在電動車的時代,得『三電』者得天下,也就是電池、電機、電控。」直指特斯拉在供應鏈並非強項。鴻海從ICT產業切入電動車生產有兩大優勢:第1對供應鏈管理非常熟悉,第2就是這30年來鴻海積累了很多的工程能力和工程人力;「唯一的弱勢是不懂車子,所以用平台來解決。」
3C化實驗有待檢驗
MIH的目標是徹底彈性客製,無論你想要加速讓概念電動車量產的車廠,或是會做汽車但對電力系統不在行、精通3C卻不知道怎麼造車,甚至是必須從零開始建置汽車產線,都能夠透過MIH的零組件、系統,以最短時間、最低成本推出電動車產品。對汽車產業而言,這是全新的商業模式,賭的是徹底3C化。
至於宣稱已經設計生產完成的商品如下,
1、MODEL C車款,定位為純電本質最適化SUV。0.27低風阻造型,性能版0到100公里加速度僅需3.8秒擁700km的長續航力。
2、MODEL E與義大利Pininfarina共同開發,為一款科技創新的豪華旗艦轎車,動力性能輸出達750匹馬力,0到100公里加速僅2.8秒。
3、MODEL T屬新世代智能電動巴士,可搭400度電池,續航里程超過400公里,滿載條件下,最大爬坡能力可達25%、最高車速每小時可達120公里。
4、MODEL B為年輕世代主流Crossover,具450km續航里程,車長4,300mm軸距2,800mm,創造小級距大空間舒適座艙。
5、MODEL V電動皮卡是台灣第一台自行設計開發的電動皮卡,由MIH聯盟垂直整合而生。
6、MODEL N為創新貨車。
7、MODEL U係延續MODEL T電動巴士的設計。內部設計呈現優雅氛圍,並配備VIP專區、迷你吧和咖啡機,適合各種場景需求,如VIP接駁、移動辦公室等。
8、MODEL D以LMUV(Lifestyle Multipurpose Utility Vehicle)理念。尺寸長5.195公尺,軸距3.2公尺,提供寬敞舒適的乘坐空間。使用氣動懸掛系統,風阻系數僅0.23。與Pininfarina共同開發。
9、MODEL A以「Being White」為主旨,車身4.3公尺,側滑門以及搭配多元的內部空間設計,提供給品牌客戶靈活的選擇。以上共9種車款出爐。
問題的總結在於,鴻海說電動車的時代,得『三電』者得天下,也就是電池、電機、電控,但那指的是製造。而誰賣車?誰維護車?誰支援汽車使用人?才是營運成功的真本事。
附錄:日產汽車歷史
1911年以「快進社汽車工廠」為名成立,1914第一輛DAT汽車誕生(採三位合夥人羅馬拚音字首)
1925年更名DAT汽車公司。
1930年,與英國奧斯汀汽車合作。開始生產奧斯汀7系列。
1931年,第一輛「達特桑」(Datsun)意為「DAT之子」(Son of DAT)。
1933年與簡稱「日產」的「日本產業公司」合併。
1934年正式創立「日產汽車有限公司」。二戰期間,日產是日本軍方重要的軍車供應商,
1957年,臺灣的裕隆汽車與日產簽定技術合作協定。
1964年,進入大中華市場,開始出口至香港。
1966年,與王子汽車合併,獲旗下「天際線」(Skyline」)和「光榮」(Gloria)兩個車型。
1980年代,在美國市場開創新的豪華品牌「英菲尼迪」(Infiniti)。
1980年代初期,先後在美國田納西州建立裝配廠、發動機廠,近年在密西西比州建第二家裝配廠。
1980年代中期,在英國森德蘭建立工廠。同時在南非擁有汽車組裝廠。
2003年,在台夥伴裕隆汽車改組,將生產製造與銷售分割,銷售部份合資成立「裕隆日產」。
2010年全球銷量達到4,080,588輛,為日本車界第二大。同時,中國銷量超越美國。2010年中國市場銷售量達1,023,638輛,首次完成中國市場百萬輛目標。美國市場為908,570輛。日本國內市場銷售量為645,320輛。歐洲市場554,924輛。
2013年,日產再度起用「達特桑」品牌,於印度、印尼、俄羅斯與南非等推出低價車款與中國汽車品牌競爭。
2016年,日產斥資22億美元收購三菱汽車34%股權,成為三菱汽車最大的股東。
2017年,爆發不當品質檢查至少20年,引爆醜聞,該事件將讓日產損失約900萬美元。
2020年,宣佈退出韓國市場。
2024年,因應財務壓力進行結構性改革,全球裁員9,000人、削減20%的生產產能。出售三菱汽車部分股份,與雷諾及三菱在電動車技術方面加強合作。2024年12月與本田技研商討合併。
2025年2月協商破裂,取消合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