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ssets/images/000/085/712/big/%E7%BE%8E%E5%9C%8B%E7%9A%84%E5%8F%8D%E6%99%BA%E5%82%B3%E7%B5%B1.jpg?1739884228)
美國的「反智傳統」已發展多年,幾乎可以說是美國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的衍生物。作者理查•霍夫施塔特是少數最早注意到美國文化中的「反智」現象的學者之一。他從美國思想史角度出發,對「反智」進行了系統與具有歷史深度的爬梳,試圖挖掘其背後深層的社會背景,並予以同情性的理解。
本書不但是研究美國文化與思想史的巨著,更可以透過它去思考一個更宏觀的主題:「智識」與知識有何不同?知識份子在社會上能扮演什麼角色,又如何與權力共處?霍夫施塔特的《美國的反智傳統》不僅是集大成之作,還是理解今日美國所不可錯過的經典。
活躍於二十世紀中葉的霍夫士達特是少數最早注意到美國文化中的「反智」現象的學者之一。作為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史教授,他深深感受到美國人對純粹的學術,諸如深厚的人文學養、抽象的理性思辨的漠視與敵視。
他於是在1963年出版了這本結合了思想史、社會史與政治史的《美國的反智傳統》,一面嚴加批判民粹、保守、極右的反智思維,同時也對反智做了有系統與歷史深度的爬梳。
美國特殊歷史文化
本書認為,反智不只是一時的民粹現象,也未必是理盲躁動,它反映了美國人在特殊歷史與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傳統。諸如:
◆脫離英國而獨立建國的經驗,讓美國人往往視歷史為落後腐敗、封建貴族對平民的剝削的象徵。
◆基督教福音教派推崇教友發自內心的感動,以及與上帝的直接溝通,而揚棄神學討論及思辨。
◆建國先賢對平等的堅持使得美國政治很快轉向以純樸、勤奮、踏實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訓練的庶民百姓為主體,知識分子與仕紳階級淪為邊緣。
◆蓬勃的商業文化更將美國的教育制度導向實用目的,而輕視博雅的人文薰陶。
知識分子的角色
於是我們會看到,起草《獨立宣言》的傑佛遜竟因為學問太好,被批評不夠格做總統;老羅斯福靠狩獵技巧贏得選民青睞;鋼鐵大王卡內基批評大學教育對做生意有致命的傷害;田納西有眾議員以不會寫自己的名字而自豪,密西根州給老師的薪水比清潔工還低等匪夷所思的現象。
本書於1963年甫出版就造成轟動,接連獲得普立茲非小說類獎、愛默生獎與希爾曼獎等殊榮。在美國之外本書也掀起廣大迴響。當代華人史學泰斗余英時先生於1975年撰寫的〈反智論與中國傳統〉即是受到本書的啟發。
在川普第二度上台的今天,讀者仍可從作者六十年前留下的文字中,體察到那超越時代、可為當代人引路的思想深度,以及作者認為,知識分子在當代社會應扮演的角色。
一股「反智」新力量
一九五○年代的政治氛圍與教育圈的紛擾,使得「反智」成為美國人認知自身文化時最顯明的標誌,它也驟然變成了我們習用但卻無明確定義的日常語彙,用來指涉若干負面的現象。
有些突然察覺到這個「反智」現象的知識分子,經常會認為它是存在於生活中各處的一股新力量,而且還可能會變成排山倒海的潮流(美國知識分子太常錯估歷史;且因為近代人慣於在末世情懷的陰影下看世界,所以知識分子會把小小的社會變遷看成是歷史浪潮的來臨)。
但對於研究美國歷史的人來說,一九五○年代出現的「反智」現象並不新鮮,而應是有點熟悉。「反智」並非一九五○年代始出現於這個國家。
知識分子的形象
美國的「反智」傳統,比這個國家的歷史還悠久,且有其背景。若我們考察這背景,就會發現其實知識分子的形象並沒有持續衰退或是陡降的現象,而是起起伏伏。同時,對知識分子的厭惡並非來自於他們地位的下降,反而是因為他們太耀眼。
可惜我們對此並未有系統地了解,而且歷來對此主題沒有深入有據的研究。固然有很多關於美國知識分子與這個國家間扞格不合的報導,但這些文獻多是從知識分子的角度撰寫,而非從如何看待知識分子的立場出發。
反智的複雜性
何謂「反智」?它從來沒被清楚定義過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它的模糊正好可以在辯論中用作標語時更方便。但無論如何,它確實並不容易定義。若以概念來論,「反智」其實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由一組相關的概念所組成。
若將它視為一種態度,則它並非純粹的「反」而是「愛恨交織」的─假如有人會全然地不喜歡智性或知識分子,應是少見。如果可以把它視為一個歷史主題,則它沒有一個單一發展軸線,而是由不同來源所構成、忽起忽滅的一股力量。至今我們社會並沒有給它一個狹窄嚴謹的定義,是因為這樣做很不合適。
如果強行找出一個邏輯上合理的定義,則在歷史研究上會落於獨斷,因為等於在一組特質上只選定某一個來代表。而也就是「反智」概念這個複雜的特性,讓我們益發感到興趣──它包含了許多態度與觀念在歷史中的結合匯聚。
嘗試定義「反智」
貫穿「反智」所蘊含的各種態度與觀念的,是對智性生活及其代表者所存有的怨懟與懷疑,並且極力貶低這種生活的價值。所以如果我們真的要嘗試定義「反智」,或許這就是最可能的答案。
如以此為準,則我們不能用研究一個人、一個組織或社會運動史的方式來寫關於「反智」的歷史。我們若是著重於美國任何思想發生的情境與氛圍的話,就必須運用一些想像,以期設計與重建思想當初發生的情境,或是捕捉那種氛圍。
知識分子的批評
在對何謂「反智」舉例之前,我們或許可以先說說什麼不屬於我們要討論的「反智」。例如,學術圈內的紛爭內訌就是一例。就像其他社會一般,美國的知識分子常對他們扮演的角色感覺不安;他們習於自我懷疑、甚至自我憎恨,有時還會對整個知識社群嚴厲抨擊。這種內部的批判很有啟發性也很有趣,但不是我們焦點所在。
另一方面,某個知識分子對其他知識分子的無禮攻訐或肆意批評也不是我們要討論的。對於美國學院內的教授們,曼肯(H.L. Mencken)大概是發出最多揶揄的人,而將其他媒體名人寫入小說加以毒辣諷刺的,也莫甚於瑪麗.麥卡錫(Mary MacCarthy)。
但我們並不會將曼肯等同於一貫敵視學院教授的政治評論家巴克萊(William F. Buckley),更不會將瑪麗.麥卡錫等同於那位同姓名的麥卡錫參議員。畢竟,批評其他知識分子這件事本身就是知識分子的重要職責之一,而且通常批評者都會很勇於表達。
我們雖無法確定其動機,但是希望他的批評會充滿仁慈、優雅的風格且論事精確。由於知識分子本質上必須多元與懷抱自主性立場,所以社會只好承受他們經常互相「吵架」的風險。
反智與反理性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將「反智主義」與哲學上的「反理性主義」(antirationalism)混淆,否則將有無可救藥的誤解出現。
如尼采,索瑞爾(Sorel)、柏格森(Bergson)、愛默生、惠特曼(Walt Whitman)與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或是像布萊克(William Blake)、勞倫斯(D.H. Lawrence)與海明威這些作家,他們的觀念可稱為是「反理性主義」的,但他們卻不是我們在社會或是政治意義上使用此「反智」一詞時所指涉的人。
當然,在「反智主義」運動中這些「反理性主義」的思想家會被提及(光是愛默生一人就提供了他們很多可引述的言論),而只有在此時,也僅極小程度上會與我現在所說的相關。
反智的社會態度
在本書中,我主要關心的是那些社會上的態度、政治上的行為、中下階層人士對知識分子的看法,只有偶爾才會觸及一些屬於哲學上對智性的立場或理論。
其中最引起我興趣的那些「社會態度」,是當其產生社會影響力時,會嚴重地阻礙知識與文化發展者。故從近來歷史中找到的若干例子,就適足以說明「反智」的定義了。(宇欽/輯)
《美國的反智傳統》
作者:理查.霍夫士達特
出版社:八旗文化
其他書訊:
《AI時代錢滾錢:量化自動交易躺著賺》
作者:李必文
出版社:深智數位
本書主要探討AI量化投資的技術與方法,涵蓋多個重要主題。首先,書中介紹了如何通過JDBC驅動連接MySQL資料庫,並詳細說明了資料庫的操作過程,包括查詢和更新資料的基本步驟。接著,作者利用JMatLink套裝程式進行混合程式設計,並通過蒙地卡羅模擬來求解z值,展示了數學方程式的應用。此外,凱利公式的電腦動態模擬也被納入討論,這是量化投資行業實現自動化交易的基礎。最後,基於連線券商系統的角度,書中提供了實用的介紹,為讀者在量化投資領域的實踐提供了指導。
整體而言,本書不僅涵蓋了量化投資的理論基礎,還提供了豐富的實證案例和應用實踐,對於希望深入了解AI量化投資的讀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親手打造私宅小庭園》
作者:朝日新聞出版
出版社:噴泉文化館
「好想在家打造一個綠意庭園,可是卻受限於場地……」其實只要有心,都可以打造出漂亮又療癒的庭園!先從了解自家的空間開始,瞭解空間後,就開始決定風格!書中有園藝專家針對各個不同的狹小空間給予建議,藉由成功改造的素人庭園,讓人難以想像施工前的荒蕪模樣!
書中也介紹基礎的種植、雜貨布置的運用、不同植物的特性,讓你對未來的庭園更有想法與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