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渴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但現實生活卻充滿了挑戰。我們渴望親近的人,未必能熱絡起來;我們想避開的人,卻可能必須假意周旋;朋友、同事可能因為誤會而疏遠;原本親密的家人,也可能因為價值觀差異而產生摩擦。
身而為人,就一定會苦惱於人際關係,在不適當的關係裡受傷、難過,更衍生出各種情緒壓力。心理諮商師柳惠寅說:「因為不自在或倦怠,就選擇和所有人斷絕關係,這樣的做法並不能享受到自由,反而會更加地孤獨與寂寞。」本書以心理諮商專業結合案例、故事、韓劇及電影等,深入淺出地剖析成人世界的關係難題,提供實用的應對策略!
人生中,每個人至少都懷有一次復仇夢。
雖然不如戲劇般高潮迭起,但我們會默默在心底盤算著如何以牙還牙。因為害怕不斷忍讓,最後只會被對方看不起,導致相同的情境重複上演。因此,站在自我保護的立場,就會產生復仇的念頭。
或許正因如此,大人也會教導年幼的孩子如何「報復」。例如蹣跚學步的孩子,不小心頭叩的一聲撞到椅子,忍不住嚎啕大哭。這時,大人通常怎麼反應呢?
「是椅子害你痛痛的嗎?椅子壞壞,我幫你打回去」,大人們會一邊給予安慰,一邊作勢拍打椅子。當孩子長大後,如果和朋友發生肢體衝突,也有許多父母會告訴孩子:「不要單方面挨揍,別人打你,你就打回去!」
立即性的復仇
當然,有時立即性的復仇是有效的。在某個綜藝節目中,曾經有位嘉賓表示自己平常不怎麼生氣,於是主持人問道:「和女友也沒吵過架嗎?」嘉賓回答自己幾乎不和對方爭執。
而主持人依然窮追不捨,再次問道:「那為什麼分手了呢?」這個問題十分令人為難,因此嘉賓忍不住回擊道:「那哥你為什麼分手了呢?」主持人對此驚慌不已,尷尬地笑著:「原來無話可說是這種感覺啊,腦袋一片空白!」就像這樣,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方式,有時能有明顯的效果。
人際關係的戰略
多倫多大學的阿納托爾.拉波波特(Anatol Rapoport)教授曾透過電腦模擬,發現在人際關係中,「以牙還牙、以眼還眼」(Tit for tat)是最有效的戰略。亦即,我不主動挑起是非,但對方若對我造成傷害,我就會看準時機展開報復。
這種方式,與完全不反抗、選擇與對方繼續合作的「軟柿子」戰略不同。軟柿子戰略只有在遇到同類型的人時,才能發揮實際的效用。假如想要報復的對象,拖了很久才承認自己的錯誤並道歉,這時該如何反應呢?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假設你對A和B兩位好友犯下相同的錯誤,雖然不是有意的,但兩人都因此受到了傷害。於是,你向兩位朋友請求原諒,A願意諒解你的行為,但B卻不願意給予寬恕。不久之後,你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必須得犧牲其中一位朋友。假如要在A和B之間選擇,你會決定對誰下手呢?
如果是你,面對該情況會如何抉擇?
兩位好友的寬恕
都柏林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的心理學家哈里.威拉斯教授,對一百五十三人提出了這道問題,而足足有一百三十二人選擇了不原諒自己的B。換句話說,比起已經破裂的友誼,他們傾向守護關係重修舊好的A。
透過這個實驗可以得知,大部分人在真心悔過並請求原諒時,如果能獲得對方的寬恕,就會努力避免再犯下相同的過失。
在前文提及的以牙還牙實驗中,假如對方在過程中突然改變方向,表現出善良的模樣,那麼受試者通常也會給予和善的回應,不計前嫌。反之,如果不原諒犯錯的對方呢?
沒有認錯的想法
在阿納托爾.拉波波特的電腦模擬實驗裡,採取持續報復的弗列德曼(Friedman)策略時,在問題解決方面獲得的分數,甚至低於完全不採取報復行動的軟柿子型策略。
如果對方別說是道歉,連自己的失誤都不記得的話怎麼辦?若對方先道歉,我們就能不計前嫌地輕輕放下,但有些人卻絲毫沒有認錯的想法──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裡十分常見。
「因為我們很熟,只是開玩笑而已,沒什麼別的意思」、「我別無選擇,有那麼嚴重嗎?」,假如對方出現這些反應,我們自然也難以抑制心中的怒火。單方面忍耐許久,好不容易才開口提醒對方,但對方卻一副「嗯?怎麼現在才來翻舊帳」的模樣,不僅不承認錯誤,還將原因歸咎為我們過於敏感。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會更難以原諒對方。因為明明出現了受害者,但加害者卻完美地脫身。此外,就算我們下定決心予以寬恕,對方仍舊一點也不感激,甚至覺得莫名其妙,因為他們根本不認為自己哪裡有錯。
心理學敘事治療
一想到要和對方見面,就渾身起雞皮疙瘩……這種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其實,我們沒必要強迫自己原諒對方,因為只有相處時感到輕鬆和自在,才是所謂健康的人際關係。我們都有權利選擇自己要和什麼樣的人相處。
心理治療師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創立的敘事治療,也有與此概念相似的治療技法──「重組會員」(Re-Membering),亦即我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人生俱樂部成員」。
根據個人意願,我可以優待特定會員、解除某人的會員資格,提升或降低特定對象的會員等級,也可以尊重或無視某些意見。當然,同樣的理論也適用於他人,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換句話說,你有權驅逐傷害你的人,並剝奪其會員資格。
寬恕的錯誤認知
哈佛醫學院的喬治.維蘭特(George Vaillant)教授強調,許多人之所以覺得寬恕很難,原因在於對寬恕存有錯誤的認知。
首先,寬恕與和解不同,不代表日後必須重新與對方親近。其次,寬恕不是把對方的錯一筆勾銷,而是我決心不再為過去的事糾結。此外,寬恕不代表允許對方免於罪責,而是讓自己從無盡的憤怒中釋放,不管對方有什麼樣的行為,我都能專注於自己現在的生活。因此,真正的寬恕,是為自己做出的選擇和禮物,也是邁向自由的第一步。
寬恕是保護自己
日本精神科醫師片田珠美在《我能夠原諒你嗎?》(許せないという病,暫譯)一書中,也有與此概念類似的段落:
假設你獨自走夜路時遭遇強盜,他為了搶走你的包包,用刀刺傷你後立刻逃跑。理所當然地,在這種情況下,為你治療傷口的是醫生和護理師,絕不可能是逃之夭夭的強盜。寬恕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謂「寬恕」,不是同意強盜免受制裁,而是把自己的傷口交給醫生和護理師;不是默默吞忍疼痛,而是不讓自己的餘生受創傷支配,決定縫合並治癒傷口。等待對方道歉,花時間考慮要不要原諒對方,就像是天真地等強盜把自己送到醫院一樣──你的治療,不該掌握在傷害你的強盜手上。
沒錯,寬恕並非無條件掩飾自己受到的傷害,而是為了不讓對方過去的行為,再次侵犯到我現在的生活。一切都是為了保護自己,阻止憤怒進一步毀掉我的人生。
報復心理的行為
以憤怒為動力的復仇會讓人沉浸於過去,亦即,專注於對自己造成創傷的人,等同主動放棄幸福生活的權利。此外,復仇之心有時會波及到其他不相干的對象,而非真正使自己感到痛苦的加害者。
美國杜克大學丹.艾瑞利(Dan Ariely)的研究團隊曾進行過一項實驗,他們刻意激怒受試者,然後假裝行政失誤,給受試者的報酬遠高於事先談定的金額。研究結果發現,比起其他受到親切接待的組別,被激怒的受試者們大多默默領走報酬。這樣的行為,正是出自於報復心理。
此外,實驗結果也發現,報復的對象究竟是不是罪魁禍首,其實一點也不重要。由於自己此刻正處於憤怒狀態,所以比起對正確的對象發脾氣,很多時候我們反倒是直接對面前的人發火。這種遷怒的行為,會對人際關係造成負面影響。
治癒心中的創傷
我們無法事先預防被他人傷害,即使對方沒有惡意,我們也可能受到創傷。假如是處於在擂台上敲鐘宣布「戰鬥開始」的情況,我們還可以提前做好準備,但人生並非如此。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突然遭受他人攻擊。
因此,不必過於自責「為什麼當時沒有反擊」。人類的心理很微妙,當受到傷害時,我們既會對加害者發火,也會檢討自己當下為什麼沒採取適當的對策。然而,事件發生時未能善加應對,當中一定有不得已的原因,我們沒必要因自己處理得不好而沮喪。
對加害者表現出憤怒的情緒,其實是讓對方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人,所以就算沒表現出來也無妨。別忘了,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盡快治癒心中的創傷,和珍惜的對象一起享受現在的生活。(宇欽/輯)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
作者:柳惠寅
出版社:大好書屋
其他書訊:
《超強記憶力訓練術》
作者:畔柳圭佑
出版社:晨星
本書作者是一位前Google軟體工程師,既不是腦科學家,也不是記憶大師,但在開發一款用來提升記憶力的
APP 過程中,發現使記憶變得更有效率的方法。
他將這些技巧整理成書,分享給想要依靠科技卻發現逐漸失去記憶力的現代人,如何告別死記硬背、不依賴科技也能無痛記住所有重要資訊。
書中介紹了多種有效的記憶訓練方法,非常適合學生和職場人士,從此考試和工作時不用再被記憶力所困。
此外,也非常適合日常生活中「常記不住人事物名稱」。
《論語情:為你搭起《論語》與日常生活的橋梁》
作者:李家雄
出版社:書泉
孔子集思想家、教育家、藝術家、政治家……於一身,門人以其言行彙編論纂所成之《論語》,是儒家重要經
典之一,是學子士人的金科玉律,其中亦不乏是普羅大眾可據以自勵自勉的雋語;
其師徒間、時人間之施教、勸勉、互動,甚至是批判的模式,都足以發人深省。
《論語》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孔子曾經「終日不食」、「終夜不寢」地思考,結果毫無意
義,還不如起而行之。書中不難深刻體悟到:要求自己,尊重別人,惜取生命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