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為何「不予置評」?

施壽全 / 醫師 2025/02/16 10:55 點閱 1168 次

在許多公共場合中,知名人士或公眾人物若被媒體問到,對某個事件或某位人物的看法時,經常會給出「不予置評」(no comment)這樣的答案。這樣的回答,表面上看起來是好像是中性的,但實際上,不予置評者心中真正的意思,粗估九成以上都是負面的。

長他人志氣?

某甲做了某件「正確」的事,問某乙覺得如何,如果某甲與某乙意識形態相同,一般人都喜歡錦上添花,所以某乙應該就會對某甲大加讚揚、吹捧一番,不會「不予置評」。而如果某甲與某乙政治屬性不同,某乙心中雖然也認同某甲所為,但說出來豈不是在長他人志氣?所以就「不予置評」。

反之,某甲做了某件「錯誤」的事,與某甲意識形態相同的某乙,雖然也知道某甲不對,但為了不想滅自己人的威風,所以就「不予置評」。而若兩者見解或觀念大相逕庭,看到某甲「跌倒」了,豈會放過這種可以好好修理某甲的機會?所以不會「不予置評」。

某甲的言論或行為,到底正不正確,若是有見仁見智的可能性時,則客觀公平來說,應該要詢問專業人士,提供專業的分析,大眾才能從而判斷或得知,問題的正確解答。然而,在這個意識形態與政治屬性掛帥的社會中,專業的分析或問題的解答並不重要。

背後九成為負面

專家對某甲的評論,聽到或看到的人會如何評論?答案的邏輯與聽到或看到的人直接被問相同。情勢就是,立場相同或不同的人,都能分別從有利或不利的角度上,各自針對專家,找到無限上綱,任意揮灑的空間,唯一不同的是,因為專家不是當事人,所以因為某些顧慮,需要「不予置評」的機會很少。

所以,為何「不予置評」,往往並非取決於事件本身的對錯。也因此,如果說「不予置評」,其背後真正的意思,粗估九成以上都是負面的,則是否可能還有一成,就是正面的?什麼狀況下,「不予置評」會代表正面的意思呢?問我個人的意見嗎?我「不予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