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ssets/images/000/085/634/big/2000x1324_wmkn_95073529742089_0.jpg?1739249166)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當賴清德在五院會商時引用這句話,隱含的意思也許是是:「現在的政治對立與仇恨動員(果),其實源自於過去的政策與對抗(因)。如果要真正化解問題,就必須從解決根本原因開始,而非等到衝突爆發才來亡羊補牢。」重點就是如何認識和解決根本的因?
責任落在誰身上?
其實現在面臨的政治亂局,不是單一事件導致,而是長期以來各方勢力互鬥的結果。如果要避免未來繼續惡化,當然應該從根本原因著手,透過理性對話與溝通來避免更嚴重的後果發生,而這責任很明顯的卻是落在總統身上。
在野黨若想和執政黨溝通,如果身兼黨主席的總統不願啟動,誰能動?所以與其訴說佛教義理,總統可以做的就是馬上請國民黨和民眾黨的主席喝咖啡,大家開誠布公,討論如何化解僵局。
台灣的政治現況是一場無解的棋局,朝野雙方在僵持與對立之間,陷入無限的循環。從立法院內的攻防,到社會上的政治動員,甚至發展成所謂的「仇恨式大罷免」,這一連串的政治對峙已經不僅是政黨競爭的問題,而是更深層次的制度問題,與政治文化的體現。
對抗的形成
從目前的局勢來看,朝野的對立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政策歧見,而演變成一種結構性的政治僵局。在這場對抗中,執政黨與在野黨彼此指責,互相歸咎對方是衝突的根源。
在野黨認為,執政黨在政策上不溝通,默許甚至推動大規模罷免行動,讓罷免制度淪為政治工具,刻意用來清算異己。而執政黨則回應,這一切都只是反制在野黨長期以來的強硬杯葛與不合作,特別是立法院大規模刪減與凍結預算,嚴重影響政府施政,導致行政部門無法有效運作。
在這種互不相讓的局勢下,任何一方都不願承認自己是問題的製造者,卻都認為對方應該負起責任來解決問題。
政治氣氛更加緊繃
五院會商的召開,被普遍質疑不過是政治秀場,並未真正觸及問題核心。在立法院長韓國瑜的眼中,這場會議的目的似乎更像是一種策略性的政治動作,企圖將僵局的責任推回給立法院,讓他與在野黨承擔政治壓力。在此同時,民間的罷免運動仍在持續進行,甚至愈演愈烈,讓政治氣氛更加緊繃,並進一步加深了社會的對立與裂痕。
政治對立的加劇,不僅與執政風格有關,也與台灣的憲政結構存在缺陷有密切關聯。台灣的政治制度在總統與國會分屬不同黨派時,缺乏有效的調解與制衡機制,導致行政與立法之間的衝突難以化解。總統沒有解散國會的權力,國會也沒有否決內閣任命的機制,當立法院朝小野大時,政策便容易陷入僵局。
缺乏互信 僵局難解
過去的少數總統比較能體認現實,透過聯合政府或政治協商來緩解,但當前的局勢已經進一步惡化,各方的政治立場趨於極端,雙方缺乏互信,使得僵局幾乎無解。
所以總統如果真的希望緩解對立,就必須展現真正的誠意,放棄以罷免作為政治動員的手段,主動邀在野黨主席溝通。而在野黨也應該調整策略,避免採取全面性的杯葛方式,不要讓監督與制衡純粹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星雲大師在其著作中曾提到:「凡人愚癡,只能認識『果』,不能認識『因』」,所以總統是否認識「因」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