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ssets/images/000/085/639/big/%E7%99%82%E5%82%B7%E7%9A%84%E5%B0%8D%E8%A9%B1%EF%BC%9A%E6%80%8E%E9%BA%BC%E8%AA%AA%E6%89%8D%E8%83%BD%E5%AE%89%E6%85%B0%E4%BB%96.jpg?1739268329)
朋友打電話告訴你,他失業了;同事的健檢報告出爐,竟是罹癌噩耗;大學同學遭遇婚變,準備離婚;好友的老母失智,全家陷入愁雲慘澹;岳父驟逝,你的妻子因為見不上最後一面而抱憾自責;長輩在聚會上泣訴子孫不孝……
眼看親友痛苦不安,我們恨不得幫忙解決,但有時說了一堆話,卻只讓彼此感覺更糟;該如何按捺內心的不安與疑問,傾聽並安撫他的苦痛與焦慮?而當自己遭遇困難、瀕臨絕境時,又能如何適當求援?運用10個「療傷對話」指導方針,架起有效雙向溝通的橋樑:將你的善意與需求,完美送進對方心裡。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形:想要對一個正在難過的人伸出援手,卻不曉得該說些什麼才好。我最要好的工作夥伴雪莉第三度流產時,我就是如此。
醫生曾經警告雪莉,要是再度懷孕的話,可能會危及生命。我沒有小孩,對於這個一直冒著生命危險想孕育子女的好友,我不知道該說什麼,甚至不知道和她在一起時該表現出什麼樣的態度。
我覺得自己很差勁,但也決心要找出幫助她的方法。我鼓起勇氣打電話給大學老友的妻子羅絲,她曾因流產而失去小孩。雖然我和羅絲並不熟,我還是請教她,要對一個失去胎兒的人說些什麼才有幫助。
「別說太多,」羅絲說,「只要聽就好。不要試著提出一些好像很簡單的答案來解決事情。不要以為告訴一個想當媽媽卻失去小孩的人,這是上帝的旨意,或是她可以領養小孩,這樣就能夠安慰她。雖然這對你來說可能很困難,但不要試著為這件事找出什麼道理。就讓她說⋯⋯不管她說什麼都好。」
安慰關心的人
我寫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面臨一種情形:想要安慰我們關心的人,卻不知道該說什麼、做什麼,或如何和他們相處。或者,我們自己也可能處於低潮,不曉得如何要求或接受所需要的幫助。
這本書並不是一本「自立自強」的指導書籍。它帶給讀者的是,當面臨不確定、過渡期、改變、失去等這些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令人手足無措、散亂或沉痛的時刻,你要如何對別人伸出援手,以及如何接受別人的安慰。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的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本書的內容變得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突然的死亡、差點錯過、因外力之故而失去工作,或是在工作環境中有同事死亡——更直接相關。本書談的不是九一一事件,事件發生時,書才正要付梓。不過,九一一事件卻可能令我們更加意識到安慰與療傷對話的重要。
安慰別人的方式
我們究竟要如何學習以一種真的能安慰別人的方式,去陪伴需要安慰的人,不管事情是多麼令他們或我們手足無措?若有天在工作時,你聽說某位同事的父親或母親突然過世,或是有幾個員工被裁員了,抑或是你的客戶得了癌症,你幫得上忙嗎?你應該伸出援手嗎?什麼會派得上用場?
我們要遵守什麼樣的人際界限?又要如何在話語靜默之間停下來聆聽,以撫慰一個處於恐懼或痛苦中的人?當我們覺得不好受的時候,我們能開口要求那些令自己安心的事物嗎?我們能有尊嚴地去接受嗎?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眼看著一個人痛苦或不安是件很難受的事。我們常想解決這個人的問題,或自己出面處理,不管怎樣都要讓他們立刻就好過一點。然而為了避免說錯話,有些人則會選擇什麼都不說。
溝通橋梁指導方針
本書提供一些指導方針,幫你架起溝通的橋樑,並讓你比較容易就表達出你的關切。這些動作(或是不動作)的指導方針幫你在面臨書中故事以外的情形,或是當你還沒有做好準備或突然遭受打擊時,也能做出反應。
舉例來說,即使書中並沒有「逃學」這個篇幅,但當一個做爸爸的人發現兒子逃學,而且惹上很大的麻煩,他應該能利用本書所列出的指導方針,和兒子進行一場能夠療傷的對話。
書裡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在此與你們分享,希望你們讀過以後,碰到需要伸出援手或聆聽的情形時,能夠提供別人真正所需。你可以跳著閱讀(你可能覺得有先看某個特別篇章的需要),又或你想從頭看到尾,幫助自己做好準備,以在事情突然發生時,能做出情感上的第一道療傷。
站在別人的立場
這本書並不是要教人做正確的事。它是個邀請,邀請你站在別人的立場,如此,當你看到別人的故事時,你可能更懂得給予、要求或獲得慰藉。
有時候,故事並不會提供你多少建議或指導,但我相信,單是看到別人的經驗,你就會對人在那種情境中的感受更加敏感,這樣你就會瞭解,在類似的情形下,該對他人說些什麼或如何陪他度過難關。
我們是說故事的人,不是提供你專業意見的顧問或心理學家。我們提供自己的經驗,告訴你什麼有用、什麼沒用,以及一些我們但願自己當時就知道需要開口要求的事物。這些故事也請你在試著幫助他人時,暫時停頓,思考你自己的需要。
突破瓶頸指導者
我是個「突破瓶頸指導者」(breakthrough coach),在幫助公司和個人明白他們的問題時,我必須知道如何做到停頓。我發現,在大多數企業或人際關係的破裂中,溝通不良和誤會是最主要的問題。
當面臨這些沒有把握的時刻,我們能用的、最重要的「動力工具」,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從沒有學過的「聆聽」。書中每章結尾處的「省思」,提供你思考的機會——讓你想像一下,下次當你或你認識的某個人發生困難而需要慰藉時,你可能會有什麼不同的舉動。
不要誤會,未來你還是有可能無法做到只聽而不批判也不給予慰藉;而儘管別人出於最好的用意,你還是會有無法獲得別人支持的時候。這時正是我們學習瞭解療傷的對話不只是關於真心和送花慰問,它要做得更多,如此才能讓你自己或其他人度過困難。
這是需要努力的,當中還有風險。最重要的是,你需要約束自己只聽就好——聆聽靜默、苦痛,以及言語之下潛藏的希望。聆聽心之所在。想像在我們試著關心別人或要求別人幫忙時,我們手心裡捧著的,是別人的心。
我和書中故事所提供給你的,是我們一路上所學到的東西,還有我們犯下的錯誤與得到的教訓。我們希望,將來你也能與其他人分享你的故事和深刻見解。
對話中的聆聽
對話。我們每天都在與人對話。我們可能事先演練好要說的話,也可能脫口說出自己的想法。在我們意識到以前,就開始了對話的一來一往,像乒乓球一樣:我說,你聽,你說,我聽,輪到我,再來是你,乒乓,乒乓。我一直在思考我要說的話,你可能也在想你要說什麼。
最後,我或是你,開始懷疑這場對話會有什麼結論。可是,我們正試著對話不是嗎?我們說,我們聽,但我們真的聽進去對方的意思或聽到話中含義嗎?我們能穿過層層阻礙聽到對方以及自己的感受嗎?
當有人需要我們的幫忙,或我們需要他們的幫忙,開口講話或完全不說話是最容易不過的。因此,我們要如何進行一場心靈的、而不只是頭腦的對話呢?又要如何在對話中用我們的身體、心理和靈魂展現出我們的真心真意?
療傷對話指導方針
當你想要安慰別人或你需要被人安慰,但又不確定要說什麼或如何去做時,本書內有關療傷對話的指導方針或可助你一臂之力。
隨著你閱讀了一頁又一頁的故事,你將發現如何去:聆聽、停頓、當朋友而不是當英雄、安慰別人、面對自己的感受、長久陪伴、真情流露、成為有用的資源、主動,以及發揮慈悲心。
聆聽
聆聽不只是安靜不說話而已。它是要聽到人們在說些什麼、什麼是沒說出口的,以及他們的意思。它也和說話或問問題無關。
很奇怪的是,我們以為自己在聆聽的時候,其實大部分都是在說話或問問題——我們訴說自己的故事,或是問一些想知道的事。但聆聽是用我們的眼、我們的耳、我們的心來聽,而且沒有馬上就要知道某些事的必要。
我們必須願意中止內在的對話,才做得到這些。所謂內在的對話就是我們腦中正在進行的對話。我們的大腦很容易就會不由自主地思考我們等會兒要說什麼,還有對別人說的話要做出什麼反應,或者思考接下來會說到哪裡去。
停頓
在說話和聆聽之間有條界線。當我們聽到自己說:「我不明白⋯⋯」,那就是該暫停一下的時候,並自問:「我在這部分聽漏了什麼?」
不過,我們得做出特別的約束,才能在面對需要撫慰的人時,將自己常常已經是自動化的反應放慢下來。別人的不安會令我們跟著不安,而我們心想要趕快結束這種情況,所以沒有多想一下,我們常常就直接展開動作——說些或做些什麼我們認為幫得上忙的事。
只要暫停一下,用點時間省思,我們就能停止批判、停止做出反應,並且變得想瞭解。在我們若不停止就可能說出令自己後悔的話之際,停頓讓我們得以發揮慈悲心。
安慰是有時機問題的。當時機對了,大門就開;當時機溜掉時,門可能要很久以後才會開。因為停頓,我們才能思考此時是否是給予支持的好時機。停頓就像是你開手排車時踩離合器的意思一樣:它讓你放慢速度,好在加速前換檔。
說話的藝術不僅是在對的時間說對的話,也是在很有可能說錯話時不會說錯話。當我們停頓下來,就算只有一下下,就能看清別人常常沒有說出口的需求。這樣做能讓我們得以遠離可能令我們動作太快的內在對話。
當朋友而非英雄
幫助別人度過困難的日子與解救他們脫離一個令他們或令你痛苦的情境是兩回事。人有權利也有責任接受自己行為的後果、接受他人的行為,以及隨之而來的困難局面。
能夠療傷的對話是去承認人們痛苦的存在,聽任他們去感受,而且不試著快速擺脫痛苦。我們試著提供一道橋樑,讓他們走過自己的恐懼之河。
安慰別人
安慰別人不代表告訴他們該或不該有什麼感受。沒有人知道其他人該有什麼感受。不管別人是什麼感受,他們有權利那麼感覺。
安慰別人的意思是不批判他們,不去想他們哪裡不對而需要修正。我們給予他們的是做自己並盡情哭笑的空間。我們向他們表達關切,但不需要同意或不同意他們的選擇或處理困境的方式。
面對自己的感受
在忙著幫助別人時,我們可能會忘了雙方對未說出口的思緒和感受是心靈相通的。雖然無法確知我們在想什麼,對方還是常常能感覺到我們是否驚慌、是否在批判,或替他們感到遺憾。幫助他人在我們的陪伴下獲得慰藉,這與我們自己內在的變化大有關係。
不論面臨何種情形,療傷的對話能讓我們的存在成為他人的一項禮物。而要提供別人這樣的支持,我們必須先有能力接受自己心裡的不安,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接受別人的不安。我們能付出慈悲,正是因為我們也能對自己慈悲。(宇欽/輯)
《療傷的對話:怎麼說才能安慰他》
作者:南絲.格爾馬丁
出版社:商周出版
其他書訊:
《培養質疑思辨力:為了活得自由,美好人生的實踐法則》
作者:梶谷真司
出版社:天培
現代人處於大量接收訊息的時代,如果這些訊息任意簡化事情的來龍去脈,接收者沒有認真的質疑或思考,真正重要的問題反而被忽略了。然而,我們對事物產生疑問,表示我們正在面對自己生存的現實,也就是說,這些疑問就是我們「存在的證明」。質疑是思考的基礎。想要具備思考力的話,首先就要培養「質疑力」。
本書的主題就是「質疑」究竟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質疑?質疑什麼?如何質疑?更進一步,是將質疑運用到現實中的問題,也同時理解「質疑到什麼時候應該停止」,只有開始提出質疑,我們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日本史新解:超現代語譯的歷史奇遇》
作者:河合敦, 房野史典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你是否覺得日本史就是那些枯燥的年號、事件、人物?或者是只記得一些冷冰冰的事實與年號,卻無法感受其中的情感與意涵?如果你還這麼想,就快隨著《日本史新解:超現代語譯的歷史奇遇》展開一場前所未有的歷史冒險吧!
本書由吉本興業的諧星房野史典擔任「超現代語譯」,將歷史經過與知識簡單明瞭地解釋清楚,避免枯燥的條文,輕鬆掌握重要的歷史脈絡;河合敦老師則提供深入且富有挑戰性的「最新歷史研究」,帶領讀者走進日本史「新天地」,發現那些被遺忘或誤解的歷史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