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的選擇》

醒報編輯 2025/02/03 17:54 點閱 36 次

人到中年,似乎事事都不如預期。孩子令人疲於奔命,父母的健康開始出狀況,生活和工作充滿瓶頸與不滿足。我們似乎養成一些習慣和心態,強迫自己接受長期不開心的狀態,例如伴侶關係、工作模式、身體和情緒的變化。但是,你不必如此。

中年是轉化的機會,並非「危機」(crisis),而是「蛻變」(chrysalis),脫去舊皮,展翅高飛。但在轉變之前,我們必須重新規劃,放下年輕時的思維、習慣、身分認同與決定。作者利用最新的社會科學研究、鼓舞人心的故事和永恆的智慧,揭示年齡增長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12種智慧,無論你在中年旅程的哪個階段,本書都能激勵你找到喜悅、目標和成功,成為你最美好的時光。

我盯著天花板,再度上演舊金山夜未眠,我知道,我明天必須再打一次相同的仗,而且會更慘更累。「我到底哪裡有問題?!」這個問題在45歲左右開始一直陰魂不散的跟著我。

我痛恨我的生活,一部分的原因是生活正在分崩離析。但我把生活的碎片當成救命的浮木一般,緊緊抓住。更糟的是,我感到全然的孤立無援,就像一個離鄉背景的傻瓜。

一個轉化的機會

人到中年,會開始擔心人生可能不會像自己所期待的那樣發展。我們或許會覺得機會不再來,或覺得自己的渴望可能無法實現。或是覺得我們背叛了自己,沒有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們看著鏡中的自己,覺得非常陌生。

不過,當我們把中年視為一個轉化的機會,我們心裡某個深刻美好的東西會開始覺醒。對我而言,中年這個人生階段有兩個版本:先上演很糟的版本,然後才上演很棒的版本。人生真的是愈陳愈香。

人生擁有主導權

英文「中年」(midlife)一詞最早出現在1818年,但一直要到1960年代中期,它才成為流行文化的語彙,而且它比較不像是一種生活狀態,而像是一種特質。

沒錯,在二十世紀,中年確實有一些標誌,像是更年期、空巢期、父母離世、慶祝在職二十五週年。不過,中年往往也意味著覺得卡關、乏善可陳與不滿足。因此,它幾乎總是被視為一種痛苦……,以及做出瘋狂與自私行為的爛藉口。

有哪個人生階段會像中年一樣,與「危機」黏緊緊(危機的定義是「充滿困難、麻煩或危險的時期」)?「中年危機」聽起來很老套,對嗎?不過,有趣的是,「危機」(crisis)一字源自希臘文krinein,意思是「根據判斷做出決定」。換句話說,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擁有主導權。

這使得中年這個品牌給了我們一種不同的感覺,不是嗎?或許,中年並非「發生在你身上」的人生階段,而是「為你而發生」的人生階段,這個階段解鎖了一大票截然不同的選項。哇,我突然覺得前方一片光明!

改變老化的看法

耶魯大學的貝卡.雷維(Becca Levy)博士指出,當我們對老化的認知從負面轉為正面,我們的健康情況也會跟著改善,包括更平衡的生活、更願意嘗試新事物、更高的認知功能、更滿意的性生活,以及其他種種好處。

雷維也指出,當我們改變對老化的看法,我們的壽命會延長七年半。驚人的是,這比我們在50歲戒菸或是開始運動所延長的壽命更長。用新的眼光看變老這件事,可以為健康帶來許多好處,我們的政府怎麼從來不宣導這個觀念?

這個世界上的百歲人瑞愈來愈多,因此我認為可以把中年定義為35~75歲(有愈來愈多的社會學家有相同的看法)。如同青春期是童年與成年之間的過渡,或許中年的角色之一,是作為成年與老年之間的過渡。

無論人們對中年的定義是幾歲,對許多人來說,人生五十才開始。在那之前的人生只不過是彩排而已。幸好,我們可以在字典裡找到一個對中年比較正面的描述。你如果用字典查C開頭的字,你會找到chrysalis這個字,意思是「過渡型態」。

中年人生像蝶蛹

當一隻毛毛蟲成熟時,牠會用少許絲線把自己固定在一個細枝上,然後形成一個蝶蛹。在蝶蛹的保護之下,蛻變的魔法開始發生。這個過程雖然有點暗、有點黏糊糊的,而且必須獨自經歷,但這是一種轉化,而非危機。然後,我們知道,毛毛蟲蛻變之後,會變成一隻翩翩起舞的美麗蝴蝶。

假如你順從蝶蛹的呼喚,那代表你必須停止不斷積聚的動作(就像毛毛蟲不停的吃葉子),那代表你必須放下年輕時代的思維、習慣、身分認同、故事與決定,因為那些已經無法反映我們是怎樣的人,或是我們注定要成為的人。據報導,搖滾音樂家大衛.鮑伊(David Bowie)離世之前曾說,「變老是一個美妙的過程,使你成為你注定要成為的人。」

中年是內省的好時機,是從靜止走向自由的旅程。如果我們的中年人生召喚是「變成蝴蝶」,那麼我們就必須超越毛毛蟲的階段。毛毛蟲吃葉子,蝶蛹轉化,蝴蝶授粉。剛進入中年時,我們所積聚的東西大多會消失,然後準備好要轉化,並且在50歲之後,將我們的智慧傳授給這個世界。

中年的人生崩解

中年人生是巨大轉變啟動的第一步。各種失望接踵而來。父母離世,孩子離家、評估財務狀況、換工作、換配偶、荷爾蒙失控、健康檢查報告令人膽顫心驚、成癮行為根深蒂固,對人生的意義愈來愈好奇。

對許多人來說,中年感覺起來像是永遠沒有結束的一天,他們對自己和這個世界感到極度失望。那或許是我的五位中年男性友人(大多數是四十多歲)選擇輕生的原因之一,當時我也正在經歷自己的中年人生挑戰。

不過,在經歷中年人生初期的黑暗面之後,我發現我在50歲時進入了光明。瀕死體驗發生不到兩年,我在市場行情最差的時候賣掉公司,結束了問題重重的戀愛關係,設法幫我的養子洗刷冤屈、免於牢獄之災,並且意識到我的輕生念頭是我自己作繭自縛的身分認同所導致的。

把民主注入旅館業

我想方設法努力從我的事業脫身,這個事業在過去二十年來定義了我的身分認同:精品旅館的創辦人暨執行長。

就在52歲時,我接到了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的電話,他是正在快速成長的新創科技公司Airbnb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布萊恩問我,是否願意協助他和另一位共同創辦人「把民主注入旅館業」。

一開始,我認為住房共享是很糟的點子。但我根本大錯特錯!我並不是唯一一個未能察覺這位千禧世代顛覆者悄然逼近的酒店業者。

我決定成為Airbnb的內部導師暨高階領導人。七年之後,Airbnb已成長為全球最有價值的旅館業者,而我被封為Airbnb的「現代長老」,因為他們說,我的好奇心不亞於我的智慧。感謝他們,不過,就在不到十年之前,我覺得自己像個「現代敗筆」。

更認識自己是誰

我從40~50歲那十年,經歷了許多充滿挑戰的轉變,而我發現,50~60歲的階段讓我更認識自己是誰。我在這段時間成長為我一直想成為的那個人,這個時期並不完美,但我在這個時期放下了許多不再適用的身分認同。我覺得我得到了另一個成年期。

這是我默默把我對人生絕大部分的不滿足,暗自吞進肚子的原因之一。我不想讓別人覺得我是個愛抱怨、不知感恩的人。「中年危機」聽起來似乎非常任性,不是嗎?因此,我往往獨自承受痛苦,儘管有許多人(不只是少數的人生勝利組)和我有相同的經驗。別再默不作聲了!我們所經歷的是很正常的事,不需要隱藏。

是的,你的中年人生崩解可能很棘手,你需要有足夠的支持與愛陪伴你,才能撐過去。不過,它也給你機會,頭一次瞥見一個不平凡的人生。

尋找中年人生中庭

壽命變長不是我們的老年延長,而是中年拉長了。中年人生的長度增加了,就像我們的腰圍尺寸。貝特森拿房子作比喻,中年人生不是在你家後院加蓋幾個房間,而是把「中年人生中庭」的概念引進你的家。

創造中年人生中庭指的是,改變整個房子或是我們餘生的藍圖。這意味我們要把家裡的牆移位,在生命的中心位置創造一個充滿新鮮空氣和陽光的中庭。有些人預估,出生在已開發國家的孩子有半數會活到100歲。因此,我們應該開始重新建構社會的生命藍圖,創造一個空間讓人們反思,要如何有意識的規劃成年人生的下半場。

中年的長壽人生

一百多年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曾問,「這個世界上有沒有讓40歲的人去就讀的大學?那些大學可以幫助他們為接下來的人生與人生的各種要求做好準備,就像一般的大學可以幫助年輕人認識這個世界一樣。」

過去幾年來,我有幸能與數千名來到現代長老學院的中年人密切合作,他們的年齡範圍從28~88歲(平均年齡是54歲),他們想要重新想像自己的樣貌,以及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創造有深度、有意義的長壽人生。

社會告訴我們,中年代表我們踏上了充滿疾病、衰殘與孤寂的漫長旅程,朝著死亡邁進。但U形幸福研究(我們將在第4章詳述)告訴我們,成年之後,我們的人生滿意度會先向下坡走,在45~50歲之間到達谷底,然後人生會在50、60、70歲的階段變得愈來愈好、愈來愈幸福,許多人的情況甚至延續到80、90歲。

如何愈老愈快樂?

我希望本書能幫助你清楚看見,人生中間階段的旅程是你這一生轉變最大的時期。你可以用這本書來引導你,學習不僅愛上中年人生,也愛上中年的自己。

你或許會發現,你對某些章節比較有共鳴,像是「我的身體不再定義我,使我如釋重負」(第2章)、「我投資社交健康」(第4章)、「我學會改編我的人生劇本」(第8章),或是「我歡喜的跳下人生跑步機」(第9章)。

你不一定要按照先後順序閱讀。你體驗本書(以及人生)的旅程,完全由你來定義。不過,我希望你能花一點時間,思索各章當中的提問。把那些提問當作體驗專屬於你的成長工作坊的機會。(宇欽/輯)

《中年的選擇》
作者:奇普.康利
出版社:天下雜誌

其他書訊:
《戰後歐洲六十年(上): 重建與冷戰1945-1971》
作者:東尼.賈德
出版社:左岸文化

一戰前的歐洲也許是樂觀的大陸,二戰後的歐洲卻已是懷疑的廢墟。一九四五年後的歐洲人,生活在大戰與極權主義投下的長長陰影裡,小心翼翼不去破壞得來不易的和平,遠離激烈的意識形態鬥爭,專注在重建與復興的工作上。各國雖也有相當的「去納粹化」措施,對於可怕的過去與創傷,許多人選擇緘默以對。

然而,美蘇卻在二戰後開始激烈的地緣政治對抗,冷戰隨即到來,不但使戰爭的陰影揮之不去,也讓歐洲大陸分為東西兩半。蘇聯在東歐建立起諸多衛星國,美國為了對抗蘇聯,則以馬歇爾計畫大力扶助西歐各國。雖然鄰國對此感到憂懼,西德在戰後卻迅速成長,成為歐洲發展的引擎。

《戰後歐洲六十年(下): 巨變與融合1971-2005》
作者:東尼.賈德
出版社:左岸文化

告別繁榮樂觀的六○年代,七○年代歐洲迎來的是一連串困難。美國放棄布雷頓森林協議,歐洲貨幣匯率跟著浮動,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接續而來,兩次石油危機火上加油,引發失業潮、進出口貿易下滑的困境。柴契爾主義推動市場化和私有化,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戰後歐洲社會共識的軌道。

一九八○年代末,共產東歐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戈巴契夫為了挽救蘇聯的共產主義,在權力核心啟動改革,結果引發骨牌效應,東歐各國迅速脫離共黨統治,紛紛從鐵幕走出,帶著「返回歐洲」的想望,加入歐盟、北約等組織。人們不禁要問:歐洲人是誰?誰能代表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