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將山徑走成傳奇》

醒報編輯 2025/01/22 15:51 點閱 499 次

艾瑪.蓋特伍德隨口告訴家人要去散步,帶著簡便衣物和不到200美元,便悄悄離開了俄亥俄州的小家鄉。下一次眾人得知她的消息時,便是這位67歲的曾祖母,已經沿著2,050英里的阿帕拉契亞山徑走了800英里。在痛苦婚姻的驅使下,艾瑪.蓋特伍德不僅獨自徒步走完這條山徑,而且是第一個完成兩、三趟的人,而後她更以71歲高齡,徒步走完2,000英里的俄勒岡步道。

被大眾暱稱為蓋特伍德奶奶的她,此後不僅成為徒步健行的名人,更由於她對於糟糕路況的直言不諱,也促使阿帕拉契山徑的維護工作得到改善,免於荒廢命運。作者蒙哥馬利採訪了蓋特伍德奶奶後代的家庭成員和她沿途遇到的徒步旅行者,蒐集了大量報章雜誌的相關報導,並取得蓋德伍德的日記、登山紀錄和書信等,希望挖掘出促使蓋特伍德義無反顧千里獨行的深層原因。

一九五五年,五月二日至九日。

她在晚春時節、百花齊放的時候,打包好她的東西,離開了俄亥俄州的高盧郡(Gallia County),這是她唯一能真正稱為家的地方。她搭了便車到西維吉尼亞州的查爾斯頓(Charleston),接著坐上開往機場的巴士,再搭飛機到亞特蘭大,然後再從那裡搭巴士來到喬治亞州一個像風景明信片一樣的小鎮賈斯伯(Jasper),這裡又名「第一座山城」。

此時,她身處於美國南方的迪克西蘭(Dixieland),距離俄亥俄州的自家有五百英里遠。她坐在計程車後座,聽著車子發出乒乒乓乓的聲響,最後終於爬上那個叫歐格索普(Oglethorpe)的山頭。她的雙耳脹痛,計程車司機則抱怨說,他載她來到這麼遠的地方根本賺不了幾分錢。她安靜地坐著,一動也不動,透過車窗看著大片的喬治亞州景色從眼前閃過。

蓋特伍德的行李

他們開上一處陡峭的斜坡,再行經一條狹窄的碎石子路,司機在距離山頂還有四分之一英里的地方熄火停車。

她收拾好東西,給了司機五美元,又為造成他的困擾額外多貼他一塊錢。司機這下子可樂了。然後他就把車子開走,只看得見車尾燈和塵土,留下艾瑪.蓋特伍德站著,一個隻身在山裡的老女人。

她的衣服全都塞在一個紙箱裡,她吃力地把箱子一路拖到幾分鐘腳程外的山頂。她在樹林裡換了衣服,穿上她的吊帶褲和網球鞋,把她在路上穿的洋裝和拖鞋換下。她從紙箱裡拿出一個抽繩束口袋,這是她在家裡用一碼的丹寧布、以滿是縐紋的手指一針一線縫製而成的。

她把袋口整個拉開,在袋裡放進原本裝在紙箱裡的其他東西:維也納香腸、葡萄乾、花生、高湯塊和奶粉。她還塞了一罐OK繃、一瓶碘酒、幾根髮夾和一罐維克斯舒緩軟膏。她把拖鞋和一件格子洋裝也一起裝進去,萬一遇到必須稍微打扮的時候就可以換上。

她也在袋裡塞進一件保暖外套、一條防雨用的浴簾、一些飲用水、一把瑞士軍刀、一支手電筒、一些薄荷糖,還有她的筆,以及她在家鄉的莫菲雜貨店裡買的皇家維農牌小記事本。

她把紙箱丟到附近的雞舍裡,束緊背袋口,再把背袋掛上一邊的肩膀。

離家脫身的時機

終於,在一九五五年五月三日這天,腳上穿著綁緊了鞋帶的克茲帆布鞋,她站在全世界最長的連續步道—阿帕拉契步道—南端起點的山頂,眺望著在她眼前延展、一路綿延到天際藍黑色地平線上的崇山峻嶺。

她站在那裡,面對著一片由怒吼急流與猙獰巨石構成的窮山惡水。她是一個女人,也是十一名子女的母親,二十三名孫子女的祖母。她始終無法把這條步道拋諸腦後。在俄亥俄州的家裡,在照料自己的小花園和看顧孫子女時,她無時無刻都惦記著它,靜靜等候著可以脫身的時機。

等到她終於得以離家時,已經是一九五五年,這年她六十七歲。

蓋特伍德的背景

她身高五英尺兩英寸,體重一百五十磅,唯一受過的求生訓練是從她在農場長年做粗活長出老繭所學到的經驗。她嘴裡裝了滿口假牙,拇趾外翻囊腫就像彈珠那麼大。她身上沒有地圖,沒有睡袋,也沒有帳篷。

沒戴眼鏡的話她幾乎什麼都看不見,假如遇到暴風雪來襲,她也完全沒有任何準備,而步道上的暴風雪並不罕見。五年前,一場冰冷的感恩節暴雨就曾在阿帕拉契山區造成三百多人死亡,而且這些人絕大多數都待在房子裡。死者的骨骸就埋葬在附近的山坡上。

她只能用她唯一知道的方式來準備這次縱走。一年前,她在一間安養院工作,從二十五美元的週薪裡省吃儉用努力存錢,直到她終於累積足夠的點數來領取最低額度的社會福利金:每個月五十二美元。

古老山脈遺跡

她從一月的時候開始走,那時她跟兒子尼爾森一起住在俄亥俄州的代頓(Dayton)。她開始繞著街區的馬路走,每一次都再多走遠一點,直到她對雙腿的燃燒感覺得滿意為止。到了四月,她已經可以每天走十英里。

此時,在她的面前,生長著一整片蔥蘢蓊鬱的榆樹、栗樹、鐵杉、山茱萸、雲杉、冷杉、花楸樹和糖楓樹。她還看到了晶透澄澈的小溪、湍急洶湧的河流,以及讓她驚歎不已的連綿山景。

橫亙在她面前的群峰共有三百多座超過五千英尺高,它們是數億年前一道聳入雲霄、雄偉程度不輸喜馬拉雅山的古老山脈遺跡。

尤納卡山(the Unakas)、大煙山脈(the Smokies)、奇歐亞山(Cheoah)、南塔哈拉山(Nantahalas)。 狹長而傾斜的藍嶺山(the Blue Ridge);基塔廷尼山(the Kittatinny Mountains);哈德遜高地(the Hudson Highlands)。塔科尼克山(the Taconic Ridge)和伯克夏山(the Berkshires)、綠山(the Green Mountains)、白山(the White Mountains)和馬胡蘇克山(the Mahoosuc Range)。還有鞍背山(Saddleback)、比格羅山(Bigelow),最後則是—遠在五百萬步之外的—卡塔丁山(Katahdin)。

死亡方式無數種

而在這頭到那頭之間:有無數種死亡的方式。

在這頭到那頭之間,潛伏著野豬、黑熊、野狼、山貓、郊狼、藏身窮鄉僻壤的不法之徒,以及目無法紀的鄉巴佬。有毒橡木、毒藤和毒漆樹。有蟻丘、黑蠅、鹿蜱、有狂犬病的臭鼬、松鼠和浣熊。還有蛇。黑蛇、食魚蝮和銅頭蝮。當然還有響尾蛇;四年前走過這條步道的年輕人曾在報上說,他一路上至少殺了十五條響尾蛇。

這條路上有百萬種美如仙境的事物可以觀看,也有百萬種壯烈的死法。

世界上只有兩個人知道艾瑪.蓋特伍德在這裡:剛剛載她來的計程車司機,還有她的表姊梅朵.卓布里吉(Myrtle Trowbridge),她前一晚住在亞特蘭大的梅朵家。她只告訴子女說,她要出門散步。那並不是謊言。她只是沒把話說完,從未告訴自己的親生骨肉她此行令人吃驚的艱困細節而已。

人人都問「為什麼?」

不論如何,十一個孩子現在都已長大成人,各自獨立。他們有自己的子女要養、帳單要付和自家的草皮要割,這是他們參與偉大而一成不變的美國夢時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而這一切她都已經走過。她會寄張明信片回去。

假如她告訴孩子們她打算做什麼,她知道他們一定會問:「為什麼?」接下來的幾個月,隨著她縱走的消息像野火般擴散到各個山谷,隨著報社記者們得知她此行的目的而開始在半路等著攔截她,她一天到晚都得面對這個問題。

每一次他們問為什麼,她總是用半開玩笑的方式四兩撥千金輕輕帶過。還有他們會「怎麼」問。格勞喬.馬克斯(Groucho Marx)會問。戴夫.加羅威(Dave Garroway)會問。《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會問。美聯社會問。美國國會也會問。

「為什麼?」她會說,因為路就在那裡。她會說,因為走起來似乎很好玩。

抬起你的雙腳

她從未透露過真正的理由。她從未讓記者和電視台的攝影機看見她被打斷的牙齒或肋骨,或者談到那座藏著黑暗祕密的小鎮,以及她在看守所牢房裡度過的那個夜晚。她會告訴他們,她是個寡婦。沒錯。

她會告訴他們,她從遠離文明塵囂的大自然當中得到了撫慰。她會告訴他們,她的父親總是對她說,「抬起你的雙腳」,而她之所以不畏雨雪走過死蔭的幽谷,只不過是遵從父親的指示而已。

她在歐格索普山的頂峰繞了一圈,研究遠方由棕色、藍色與灰色色塊組成的地平線。她走到一座巨大通天的紀念碑底座前,這是一座由切羅基(Cherokee)大理石製成的方尖碑。

方尖碑側邊文字

她讀著刻在石碑側邊的文字:

特此表彰詹姆斯.愛德華.歐格索普(James Edward Oglethorpe)的成就,他憑藉勇氣、勤奮和堅忍卓絕的精神,於一七三二年創立了喬治亞州

她轉身背對著這座充滿陽具象徵意味的紀念碑,速速踏上步道,這條小徑穿過了蕨類植物和去年的落葉,以及根系深深扎進土裡的成排闊葉樹。她走了很長一段路,才碰上一個她前所未見的巨大養雞場,一排又一排的長方形雞舍裡發出嘈雜聲響,四周則環繞著工人們所住的房舍,這些都是移民,以及在這些山區謀生的礦工和藍領階級男女的兒子們。

她愈走愈渴,於是上前敲了其中一扇門。來應門的男子認為她有點秀逗,但還是給了她一杯冷飲。他告訴她,這附近有一間商店,就在再前面一點的路上。她繼續往前出發,但並沒看見商店。夜晚降臨,這是第一次,她孤伶伶一個人身處於黑暗中。

步道在這裡轉了個大彎,但她錯過了步道的標示記號,反而繼續順著一條碎石小路走;走了兩英里後,她來到了一間農舍。兩位老人家,密勒先生和密勒太太很好心地讓她在此停留一晚。假如她沒有迷路的話,她可能就得被迫在森林裡過夜,面臨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

簡陋的紙板小屋

隔天一大清早,太陽為山丘披上一層藍色霧靄之際,她向密勒夫婦道謝後就立刻出發。她知道她錯過了轉彎點,所以沿著昨天來時的原路往回走了約兩英里,一路上見到美國蠟梅正綻放著美麗的花朵,散發出好似多香果的香味。

她終於再度走回到步道上,使勁爬上稜線,抵達一段平坦的路段。她讓一身的老骨頭使出渾身解數,一步接著一步,在天黑前一共走了十五英里。疼痛不是問題,對一個自小習慣在農場上幹活的女人來說,至少現在還不是。

她意外發現一個用紙板搭成的簡陋小屋,她把它拆開,用其中幾塊紙板搭在一起,擋住從另一頭吹來的狂風,其餘的紙板則鋪在地上當床。在森林裡的頭一個晚上,她才剛躺下,迎賓代表立刻就前來致意。

一隻只有一顆高爾夫球那麼大的小田鼠,開始在她四周東抓抓西掏掏。她試著把牠嚇跑,但牠卻毫無懼色。等到她終於有了睡意,田鼠乾脆爬上她的胸口。她睜開眼睛,牠就在那兒,在她的胸口上站直了身子,兩個陌生的生物就這樣在森林裡四目相接。(宇欽/輯)

《她將山徑走成傳奇》
作者:班・蒙哥馬利
出版社:一葦文思

其他書訊:
《內在動能:破除「贏在起跑點」迷思,建立成功態勢、掌握人生軌跡的成功法則》
作者:史蒂芬.蓋斯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

關於動能,有人說難的是找到它,也有人說難的是維持它。但實際上,動能就像是種子,只要具備「對的條件」並處在「對的地方」,自然就會發芽、茁壯,發揮時間的複利效應,直衝天際只是遲早的事。

在本書中,行為改變專家蓋斯透過「動能」的新概念,告訴你如何突破現狀,並破除以往大眾對於習慣、行為的迷思與誤解。除了結合物理學、腦科學和應用心理學等領域,也包括有趣的生活案例、令人腦洞大開的具體方法,你將在本書中學到,如何培養小動能累積成大成果,滾出屬於你的巨大成功。

《一百萬封情書:美國奶奶孫理蓮的深情人生》
作者:鄭維棕, 楊淑清
出版社:啟示

戰後滿目瘡痍的台灣,需要救助的人太多,物資太少。為了給孤兒一個家,為了將醫療資源帶給偏鄉窮苦之人,為了讓流浪少年走上正途,為了替漢生病友爭取生存與尊嚴。

從1951年起,孫理蓮以書信向海外的善心人士募款、募物資。從每個月五十封到幾百封的親筆函,到往後的每個月成千上萬封印刷信,三十多年從無間斷。這些信,將海外各地的愛,在台灣匯流在一起。無數個夜裡,伏案的身影,一封封的信,是台灣最美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