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高溫酷熱持續 應有「全災害」規劃

醒報編輯部 2024/08/29 11:25 點閱 2209 次

受到入夏以來高溫的「烤」驗,上(七)月22日地球表面的均溫達到17.16℃,創下全球最熱的單日高溫記錄;不僅北半球各處飽受熱浪折磨,至少有10個國家的絕對高溫超過了50℃,正處於冬季的南半球也觀測到有紀錄以來最高的冬季氣溫。

例如澳洲西北海岸地區,在本月26日的氣溫竟然高達41.6℃,清楚的顯示氣候暖化正導致夏季出現更多的“熱穹頂”現象,猶如一口看不見的大鍋蓋,持續罩在區域上空,阻止冷空氣進入,並使內部的熱氣反覆升降,引發極端的高溫,嚴重衝擊人類健康及地球的環境。

三伏天過 秋老虎登場

俗話說“熱在三伏”,三伏為初伏、中伏、末伏的簡稱,落在二十四節氣的小暑到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今年的三伏天從七月15日開始,持續到八月23日,這段期間我們臺灣經常出現35℃以上的高溫,加上濕度大,讓人感到非常的悶熱。如今處暑(8/22)剛過,接下來就是白露(9/7)、中秋節(9/15),早晚已經開始出現了涼意;不過中央氣象暑預報未來一週的暑氣難消,天氣依然炎熱,我們還是要防備秋老虎的威力。

由於都市化擴張的影響,導致高樓大廈林立的都會區風力減弱、反照率降低,增加了白天的熱量儲存,並在晚上釋放出來,使得「熱帶夜」的現象十分顯著。所謂「熱帶夜」就是夜間最低氣溫高於25°C,若無空調降溫,會讓人難以入睡,並會嚴重影響睡眠的品質,使得失眠的情形日益普遍。而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人類免疫系統與精神健康受損,並加大患心血管、慢性病、癌症等疾病的風險,加重社會的公共衛生負擔。

高溫挑戰農業

隨著全球暖化的加劇,近年來高溫日數快速增多,夏季也越來越長。高溫天氣不但容易引發中暑等熱傷害問題,滾滾熱浪對農業更有深遠的影響。如高溫會造成作物的授粉效果不佳,影響生長速率,導致結實率降低;此外,高溫有利於病蟲害的繁殖,增加了作物受到病蟲害侵襲的風險,從而影響產量和品質;長期高溫更會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破壞土壤的健康和肥力。

在畜牧業以及水產養殖方面,高溫環境有利於病原體和寄生蟲的繁殖,增加牲畜感染疾病的風險,影響其健康和生產力。高溫也會降低水中的溶氧量,影響水產養殖物種的呼吸和生存。高溫還會加速有機質的分解,導致水質惡化,進而影響水產養殖物種的健康。這些挑戰使得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在極端高溫下面臨嚴峻的考驗,對甫成立才一年的農業部來說,未來農業的高溫防災減災措施要不斷的強化與提升。

影響體溫調節

在酷暑難耐的日子裡,我們要特別注意防範因用電量過大,電線、電器、變壓器等設備超量負荷引發的火災風險。同時衛生福利部也呼籲有長期服用血壓、過敏、皮膚、精神科藥品的病患,這些藥物可能影響體溫的調節機制,應當提高警覺,做好個人防護,降低可能引發的中暑、腹瀉、心腦血管等疾病的風險。

從夏季過渡到秋天,晝夜的溫差逐漸增大,我們容易出現皮膚、口鼻的乾燥不適,也會影響上呼吸道的健康,誘發過敏性鼻炎、鼻出血等症狀。面對不可輕忽的“秋老虎”,我們應當根據每個人的體質,調整飲食,注意少辛多酸,多吃當季的食物,尤其是新鮮的蔬菜水果,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高溫熱浪有環境與健康的長期負面影響,可說是國安層級的嚴肅問題。然而面對更熱、更頻繁的高溫趨勢,我國的《災害防救法》還沒有「高溫災害」的定義,目前防範高溫的相關措施分散在多個部會,形成多頭馬車的局面,非常不利有效的因應。

建議政府推動「全災害」的整體規劃,盡速修訂《災害防救法》,以使我國的防災工作能夠與時俱進、更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