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室建核磁振造影 提升開顱精準度

簡嘉佑 2024/08/06 11:57 點閱 9823 次
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左)6日於記者會指出,開顱或脊椎手術開太多會有後遺症、開太少就需要二次手術,所以建置「術中核磁共振造影系統」。(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左)6日於記者會指出,開顱或脊椎手術開太多會有後遺症、開太少就需要二次手術,所以建置「術中核磁共振造影系統」。(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在開顱或脊椎手術中使用核振造影,可大幅提高手術精準度!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6日於記者會指出,這類手術開太多會有後遺症、開太少需要二次手術,未來建置「術中核磁共振造影系統」,讓醫師可立即確立手術的完整性。台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賴達明也說,腦部腫瘤常有沒切乾淨的狀況,利用磁振造影就能降低二次手術的風險。

手術最怕切不乾淨

「手術最怕開不乾淨或開不對,開太多有後遺症,開太少可能需要二次手術,」賴逸儒表示,過去在開腦或脊椎的手術常常有這樣的困擾,所以建置相關核磁共振(MRI)影像系統,讓醫師可以在當場確定手術完整性。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也說,腦部只要切除的位置不對或切除過多部位,都會給病患留下後遺症,台大醫院引入術中核磁共振造影系統,可以讓醫師隨時進行核磁共振確定狀況,大幅提升手術的精準度。但該系統設置經費高達三億,至今已服務100多例開顱或脊椎手術的病患。

每次負擔10萬

賴建明表示,並非所有的手術都需要使用術中核磁共振造影系統,一些比較簡單、沒有後遺症的手術就不需要使用,且因為該系統的成本相當高昂,所以病患要使用的話,就要增加10萬元的負擔。

他強調,過去進行腦部腫瘤切除手術的病患當中,其實很多在術後都發現沒有切乾淨,還要再進行一次手術,但接受術中核磁共振造影的病患當中,有7成在手術當下就發現還可以切得更乾淨的部分,降低需要再度手術的風險。

術中完成核磁共振

過去傳統開顱手術中,醫師主要仰賴術前的影像資料,但手術當中腦組織會因為脊隨液流失、腫瘤切除等因素而發生位移,導致術前影像失準,在術中使用核磁共振造影就能確保手術的精準度,並切除腫瘤的切除率。

神經外科醫師郭律廷說,若病患進行手術到一半時,出現核振造影的需求時,就可以透過轉運床與滑軌,在不用完全封閉傷口狀況下,就能將病患移轉到核磁共振室,且轉運床可直接與核磁共振系統對接,所以不需要再額外移動病患,以確保手術過程沒有留下任何金屬物品在病患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