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烏瞰》大陸「南澇北旱」對政經影響大

李沃牆 2024/07/11 11:50 點閱 1885 次
大陸當局雖然極力救災,降低傷亡,安撫民心,然而民眾質疑官方對災情嚴重性有所隱瞞,並控制媒體傳播,平添民怨。(網路截圖)
大陸當局雖然極力救災,降低傷亡,安撫民心,然而民眾質疑官方對災情嚴重性有所隱瞞,並控制媒體傳播,平添民怨。(網路截圖)

台灣地區5-6月為梅雨期,7-8月午後對流雨旺盛,颱風多。而中國大陸(下稱大陸)自古迄今飽受天災、旱災、水災及瘟疫襲擾,其中以黃河水災為烈,歷史上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其次為江淮水災。近幾年更是水旱災頻傳,造成不少生命財產損失,導致民怨四起。水災往往發生於大江大河流經省份,如珠江、長江、黃河、淮河、遼河、海河與黑龍江等七大江河;而旱災則易發生在北方產糧大省,不僅影響大陸政經局勢及社會穩定,也造成外溢效應,頗值關注。

南澇顯較北旱嚴重

大陸地理幅員遼濶,梅雨共分為江南區、長江中下游區與江淮區等三個區域。江南區平均梅雨期為6月9日~7月10日(31天);長江中下游區為6月14日~7月16日(32天);江淮區為6月23日~7月14日(21天)。今(2024)年自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梅雨季以來,華南地區(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及華東的福建強降雨接腫而至,降雨量和降雨日數明顯偏多。

接著,華中地區的湖南長沙、華東的浙江杭州、及華西貴州安順等超過80個國家級氣象站累計雨量,打破同期最高紀錄。此外,長江5~10月為汛期,黃河7~10月為汛期,珠江4月中~9月為汛期。大陸水利部確定4月1日為今年入汛日期,且自入汛以來,全國大江大河已經發生10多次編號洪水。珠江流域最早在4月3日即出現了2024年汛期的第一次強降雨,梅雨加上汛期效應所釀成的洪災,一發難以收拾。

進入6月中旬,南方的降雨明顯偏多,強降雨帶來新一輪災情,廣東、廣西、福建及湖南等省均遭波及,不僅造成傷亡,也嚴重影響居民生活。梅州是廣東省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不少居民形容大雨「前所未見」。廣西桂林及湖南平江縣的降雨量創下有氣象記錄以來同期最高值。近日備受關注的災情,莫過於有「湖南第一險」之稱的華容縣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在7月5日決堤,近六千名民眾遭撤離及安置。

大陸南北方旱澇,有如冰火兩重天。京津冀、河南、山東及蘇皖北部在6月初即出現攝氏35度以上高溫。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多地打敗新疆吐魯番成為大陸最熱地方。不少區域地表溫度超過攝氏60至70度。大陸氣象局連續多日發佈高溫橙色預警,並依狀況啟動三級或四級應急回應。高溫及乾旱嚴重侵襲西北和東部等關鍵糧食生產省份,對市場供需及國際價格衝擊不容小覷。

對大陸及台灣影響

大陸當局雖然極力救災,降低傷亡,安撫民心,但洪災如猛獸,無可避免地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然而民眾質疑官方對災情嚴重性有所隱瞞,並控制媒體傳播,平添民怨。持平而論,由於受災地區人口數達上億人,各地災區民怨不勝枚舉,恐影響社會安定及領導政權。再者,未來極端降雨洪水可能成為夏季常態,如何因應減碳壓力與防災工作,無非也是相當大的挑戰。

由於大部分台商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此次洪災對大陸整體供應鏈及內需市場必然造成程度不一的衝擊;部分工廠因停水、停電被迫暫時停工,也讓台商飽受經營壓力。再者,因受災區域及人口為數眾多,整體消費信心連帶受挫,導致內需市場景氣持續低迷。大陸近幾年飽受疫情干擾及房地產違約風暴,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又碰上洪災干擾,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雪上加霜。建議政府及在陸台商宜審慎評估對台經濟及營運影響,妥善因應並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