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與中國對峙情況下,倡導「首戰即終戰」的概念一定是「投降主義」嗎?
我們反向思考,倡導「首戰即終戰」的概念其實可以提昇台灣的嚇阻力量,有助阻止中國對台灣發動戰爭。這不是嚇唬台灣不要抵抗,而是嚇阻中國不要輕易對台灣動手,如果戰爭理論大師克勞塞維茨(Carl Philipp Gottfried von Clausewitz)在世,亦會按讚。
可吸引國際支持
首先,嚇阻是藉由認知達成(Deterrence Through Perception)。藉由宣示任何衝突都會導致立即且嚴重的後果,台灣可以勸阻中國不要發動軍事行動。
當然,這一策略有賴強化中國對台灣無懼戰事擴大,決心戰至最後一刻(終戰)的認知,進而體認戰事可能無法如北京所願,快速結束。克勞塞維茨強調戰爭和嚇阻的心理層面,這對維持和平至關重要。
其次,宣示首戰會有最終且深遠的後果,台灣可以吸引國際關注和支持。衝突將迅速升級至決定性且災難性的程度,此一可能發展可以動員國際進行外交干預,以防止任何初始侵略。這符合克勞塞維茨對戰爭政治層面的理解,亦即衝突擴大的威脅可以促使外部力量參與維和行動。
從美國不同於烏克蘭戰爭爆發前的消極態度,現在採取積極的先制行動,在台灣週邊區域組建軍事與外交聯盟,嚇阻中國動手,這在某種程度上即是嚴肅看待「首戰即終戰」的概念,進而強化嚇阻力量,避免毀滅性結果發生。
增加外交籌碼
換言之,藉由倡導「首戰決定」的理念,台灣可以在外交談判中利用這一立場,尋求更強的安全保證和盟友的防禦承諾,特別是美國和其他地區大國的危機意識。這使台灣在避戰的同時,增加了外交上的戰略地位。
再從另一角度來看,倡導首戰即終戰的理念,可以加強台灣人民和政府的決心。它強化必須果斷且立即保衛主權的體認,進而增強國家團結和準備。克勞塞維茨亦強調戰爭中的道德力量,包括人民和領導人的決心和意志。
動手前要先考量
最後,對中國而言,任何初始衝突將立即擴大為決定性大戰的暗示可以改變其成本效益分析。如果首戰被描繪為潛在的最終且高度破壞性的交戰,這會提高中國的風險和潛在成本,讓發動衝突的選擇變得不那麼有吸引力,特別是考量亦在追求生活安定的中國人民反應。克勞塞維茨會提醒習近平,動手前仔細考量戰爭手段、目的與代價。
儘管克勞塞維茨可能會質疑,在複雜的衝突與戰事過程中,任何單一攻勢與戰鬥即能一戰定乾坤,但他也會支持提倡「首戰即終戰」的思維在塑造敵我認知、以及實現政治及戰略目標方面上有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