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進黨舉辦卓榮泰新內閣的新兵訓練,賴清德總統在致詞時引用《三國志》裡的一段話:「能用眾力者,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者,無畏於聖人矣。」這句話說明團結的重要性和「眾志成城」的精神,可惜在民進黨去中化的課綱思維下,下一代的年輕人可能不知何謂「三國志」,自然也都看不懂賴總統的話了。
賴準總統引經據典
從《詩經》、《春秋左傳》、《論語》等經典到《水滸傳》、《紅樓夢》、《老殘遊記》等小說,中華文化的精神就在這些文字當中,具有深厚的哲學思想與豐富的歷史傳統,對世界文明有著重大的影響。孔孟的儒家思想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之一,強調倫理道德、孝道、忠誠和仁義等觀念,對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產生了巨大影響。
民進黨的去「中國化」政策讓課綱內容產生重大變化,從原本著重中華歷史、文化和語言教育,轉變為強調台灣本土意識與主體性。長久以後,將對台灣的下一代產生重大的影響,其後果包括:
中斷文化傳承
文化傳承中斷:中華文化歷經數千年之久,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文學、藝術等多方面的知識體系。如果過度強調去中國化,可能會造成年輕世代對中華文化認知的斷裂,讓他們在面對多元文化時失去平衡與全貌的認識。
排斥異己:過於偏頗地追求台灣本土意識,容易使年輕人產生排斥其他國家的文化和歷史觀點,造成文化上的極端主義,不利於國際社會的相互理解與交流。
政治操弄:去中國化政策意在削弱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並拉抬台灣本土意識,以加大民進黨的基本盤。這種操作方式可能導致社會分裂、對立,違背教育制度本應秉持中立原則的初衷。
老師家長宜自救
為避免去中國化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修改課綱在民進黨執政下已不可求,學校和老師應該盡力自救,可以朝以下幾個方向進行:
多元文化教育:在課程中加入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的元素,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民族和文化的特色、歷史與現狀。包括介紹其他國家的傳統節日、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以幫助學生拓展世界觀,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背景。
均衡歷史教育:在講授歷史時,應力求客觀、公正、全面,避免過度強調某一特定角度或觀點。對於中華歷史,要保留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思想流派等,以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觀與文化認識。
加強中華文化認知
- 提倡跨學科學習:鼓勵學生在不同學科中結合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等多方面知識去探究中華文化,而非僅僅停留在狹隘的教科書內容裡。例如,在研究唐詩宋詞時,可同時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經濟狀況和文化風俗,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識中華文化。
民進黨的去中國化政策在強化台灣認同與多元文化方面有其正面作用,但過度強調單一歷史觀和文化認同絕對會帶來負面影響。如何在強調本土意識的同時,仍能保持對中華文化整體性的認識與尊重,對未來年輕人的個性培養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