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房屋與家庭

施壽全 / 馬偕醫院醫師 2024/04/24 10:25 點閱 2118 次
房屋是家庭成立的根基。(網路截圖)
房屋是家庭成立的根基。(網路截圖)

讀中學以前,住在故鄉家中,小學走路上學,中學通車,但極少外宿,晚上幾乎都「回家」,大學到台北讀書,在學校附近租房子住,遇到長假才能「回家」。

房屋不是家

原本對房屋與家庭的概念很模糊,但中學唸英文時,讀到house與home兩個單字,才了解了房屋只是無生命的硬體,有感情的親人才會構成軟體的家庭。光只有房屋,無法代表家庭,家庭成員無論一起生活在何處,都是家庭,這是人人都懂的簡單道理。

不過,硬體取得與軟體運作,有許多複雜的學問。房屋有些是租,有些則買,後者應該是大多數人的期待。而買房子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除了內部狀況與周邊環境外,還有與工作、子女學校或醫院的距離等等,條件愈好就愈多人搶,價格自然就愈高,「蛋黃區」好地段的房屋僧多粥少,談所謂居住正義根本是緣木求魚。

家庭故事多

家庭的故事就更多了。有些家庭和睦,親人感情好,向心力強,有些則成員經常吵鬧,造成住同屋簷下卻形同陌路的情形,最後終於分家。但分家有時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家庭成員如果多起來,有人因為工作或就學關係,必須離開老家住到他處,然後在他處的房屋生養下一代,就此建立另一個家庭。從前常見三代同堂,現在則大都兩棟房屋兩個家或三棟房屋三個家。房屋不同,平時不住在一起,就各自是自己的家庭了。從老家分出新家,成員感情是否能與同住時完全相同,因人而異吧。

房屋是基礎

重點是,要成立新的家庭,通常需要不同的房屋。房屋還是家庭成立的根基,就像靈魂需要依附到軀體上才能活動一樣。強調親情倫理的重要性固然沒錯,但也不能因為建材與房屋沒有生命,就忽略它們實質上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學家常說,家庭比房屋重要,但事實上,家庭需要房屋,才能成為家庭。如此說法或許會有點讓人覺得軟性的感情比不上硬體的裝潢,但實情卻就是如此。其實,在醫學上提起「家庭」,往往討論的是基因遺傳,說到「房屋」,就牽涉到環境影響與傳染問題,在疾病發生上各有相關性,也難謂何者比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