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世界減碳的呼籲,學術界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壓力,要求減少因航空旅行所帶來的巨大碳足跡。氣候科學家和環境研究人員試圖以身作則,不要召開實體會議。
參加減碳會議卻增碳
但儘管人們的意識有所提高,但經常難以從根本上減少飛行排放,如實體國際會議的必要性仍然是障礙,但環保團體雄心勃勃的目標,如增加虛擬會議活動和加強政策遊說等提議,表明激進主義抬頭。
在世界各地的大學中,搭乘飛機參加會議或實地考察會產生大量碳排放。一項研究發現,光是會議就排放超過5000公斤的二氧化碳。氣候學者的飛行次數常比其他學者多,平均每年飛行5次,包括1次國內旅行、2次洲內旅行和2次洲際旅行。他們工作的全球性解釋了更高的航空里程,但他們更應該受到嚴格的審查。
這些經常飛行的氣候研究人員比同行更擔心航空排放,其中29%的人跳過活動以避免飛行,而其他領域學者的比例僅為5%。儘管如此,僅靠意識不足以改變實際行為,而實際行為更取決於工作需求和交通可用性等結構性因素。
批評者稱目前的狀況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矛盾,規定的原則與行動相衝突。有些人宣稱現有的習慣與氣候科學的嚴重警告互不相容,堅持學術界應該言行一致。
增設虛擬開會管道
有一所大學的目標是到2025年將長途飛行排放量減少50%,到2030年減少 75%。火車等替代方案雖然速度慢得多,但排放的二氧化碳只是飛行的一小部分。最近有一位有條不紊的「慢行」學者因拒絕坐飛機盡速回國而被解僱,他的跨洲火車和坐船回國花了72天,跨越10個國家,不過減少了90%的碳排放量。
除了讚揚如此擇善固執的堅持之外,大學應該設法使虛擬互動正常化,研究證明虛擬互動可以有效取代75%以上的飛行。設置區域會議中心也可降低跨洲旅行的碳足跡,還有對航空旅行徵收碳稅也可資助永續發展的措施。
降低學者飛行需要
最重要的是,需要系統性的改變,而不僅僅是個人的犧牲。如何降低學者飛行的需要、碳排放計算的簡單透明、團體政策的制定等等都必須協調到位,也必須向政策制定者和產業本身施加壓力,而不僅僅是感嘆學者們未能將理想與行動結合。
學術單位可以設定雄心勃勃的減少飛行次數的目標,在經濟上鼓勵視訊會議的採用,開創替代性的學術活動,調整員工表現的指標,標準化碳計算和披露,並透過一的標準來要求所有單位,如此將使氣候研究人員和大學能夠透過身體力行,來表達對其減碳既定信念的真正承諾,也可以讓所有學者有所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