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與其經濟成長 不如消弭通膨

戴肇洋 2024/02/22 15:41 點閱 1839 次
中低收入家庭在日常生計中食物消費支出占所得之比重較高政府與其重視經濟成長數據,不如更加體恤民眾。(中央社)
中低收入家庭在日常生計中食物消費支出占所得之比重較高政府與其重視經濟成長數據,不如更加體恤民眾。(中央社)

去年全球多事之秋,由於各國景氣不佳,造成國際貿易急劇萎縮,在終端需求大幅下降時,直接衝擊台灣對外貿易表現;其中,全年外銷訂單5,610.4億美元、年減15.9%,持續2年呈現衰退,造成去年全年出口僅有4,234.8億美元、年減9.8%。此外,加上投資減緩,導致台灣經濟成長從年初的「保2」,不斷下修至年底的1.42%,創下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新低。

通膨威脅台灣

至於今年經濟展望,儘管國內重要經濟智庫包括主計總處、中央銀行大致認為,隨著全球各國景氣轉為復甦,加上庫存逐漸去化,在終端需求持續回溫,促進國際貿易增加下,預估經濟成長可以「保3」。然而其預估可能過度樂觀,其中無法輕忽的因素莫過於,國際通膨威脅對台灣經濟的衝擊,使得我們對今年的景氣預估,恐將難以過度樂觀。

依據主計總處2月5日所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資料統計顯示,2023年CPI年增2.50%,不但超過之前所預估的2.46%,而且僅次於2022年通膨高峰的CPI年增2.95%,是近15年來的次高,持續兩年超過通膨2%警戒線;如果將2021年的CPI年增1.97%一併加以觀察,意味國內民眾已經長達三年多飽受高昂物價生活之苦。

其實,我們從近年以來的物價變化可以發現,許多與民眾生計息息相關的品項「漲」聲頻傳,更加顯示如何穩定物價,將會是政府未來無法迴避的挑戰。特別是此波物價上漲的結構與過往之型態頗為不同,亦即受到供給面影響,明顯超過需求面,使得政府必須慎防通膨可能呈現症狀暫時減弱,卻又同時讓病程拉長的現象。

調漲電價效應大

面對仍難以預估的通膨威脅之下,更讓我們擔憂其對民眾的生計衝擊。雖政府透過電價的凍漲、部分進口貨物稅率之減免等政策工具對抗通膨,協助民眾減輕生計壓力,進而維持內需消費成長;但卻又讓台電在營運上陷入前所未有虧損危機,在勢必調漲電價解決營運危機下,其未來所可能延伸的通膨效應對社會引發的恐慌心理,不容小覷。

亦即在樂觀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可以「保3」的背後,政府與其重視經濟成長數據,不如更加體恤民眾,尤其經濟弱勢家庭日常生計仍然面對未來可能更嚴苛的通膨肆虐威脅。

農業迫切轉型

畢竟,中低收入家庭在日常生計中食物消費支出占所得之比重較高,面對國際通膨壓力之下,更加顯示維持糧食供應安全,以改善庶民食材價格飆漲消弭通膨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換句話說,政府應該藉此機會大刀闊斧改革農業政策,包括加速推動農業升級轉型,改善雜糧及禽畜飼料自給不足困境。

在此同時,我們認為政府除了靈活利用政策工具協助業者降低成本之外,必須採取多重管道穩定物價相關措施,例如加強與農、漁會之合作充分供應市場產品、活絡物流通路減少中間剝削、查緝不肖業者惡性哄抬物價等,展現打擊物價飆漲決心。此外,則是從過去數年以來超收稅收中,提撥相當數額挹注作為物價平準基金,擴大提供平價民生物資,藉以扶助窮苦民眾能夠在面對頗嚴苛的生計中,獲致更妥善的照顧,進而更加感受政府關懷民眾之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