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候選人需要關心交通治理嗎?我們都知道總統管的是國防與外交兩岸,其他是行政院長的責任。但是國家治理仍涵蓋全面,經濟、科技、人民安全、國家生命力,豈有可忽略的?
交通是國家生命力
事實上,交通問題就是國家生命力的主體。天上、路上、網路、海上,任何一向出現打結堵死,整個國家就動彈不得,生命力瞬間瓦解。因為金流、物流、能流全靠交通,因此許多業務早已不再局限於「交通部」總攬,但是台灣的交通部依然擁有驚人的龐大業務,因為天上、路上、網路、海上仍然全歸他管轄。
有些政治人物想進入「部會」,最覬覦的就是交通部。其實,交通部轄管的領域全都涉及高度技術性,一般政務官實際上很難插手,能夠說說的應該只是籠統的「大局」。
對一般百姓來說,要的只是「物暢其流」(語出澳門世界遺產鄭家大屋主人鄭觀應1892年所寫《盛世危言》,早於孫中山的1894年)。鄭氏書中自序,其實就是國家領導人的格局,「富強之本….人盡其才…,使地盡其利。造鐵路….使物暢其流。」然交通治理卻全在技術面。
小區域的交通治理
因此作為國家領導人,真正能對交通治理發言的,應是政策大方向。就是公平、正義。例如,重機的稅賦跟路權是否平衡?車輛稅負與獎勵措施,例如純電車的免稅措施是否失當?高速公路的車速、車流管理無需檢討嗎?鄉下「最後一里路」回家的路有沒有解決之道嗎?公共運輸與私人交通業務可以平衡嗎?
至於各地區的交通問題,自應由地區自行解決,中央可以協調的只是區域的綜合研究,像是台北的內湖問題,有人讚嘆當初的「內工」已變成「內科」,使得該區經濟產值驚人,但是卻引發迄今無解的交通問題,因為一個計畫改變缺乏應有的配套,這是地方執政提出超越地方能力所及的案例。
事實上,全球有非常多的案例指出,特殊區域必須嚴格控制交通流量,將過度車流阻絕於「境外」。以內科問題而言,區域內「自有車輛」已經超出流量負荷,應該執行的是「限制各單位或小區域上下班時間」,嚴格分流。否則同一時湧向公共道路,單是辦公大樓自身的車道口就塞住,車流根本無解。
至於外車進入,應考慮境外大型停車場與區域接應的小巴,讓車流順暢且不影響區域內的商務機動性。國家領導人,當然不只是看這些小節,但是曾經負責區域治理的首長,早該有這樣的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