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思集)談台灣再生能源 拉弓沒有回頭箭

醒報編輯部 2023/11/20 10:39 點閱 2555 次
政府能源轉型532跳票2025年綠能占比達不到2成(網路截圖)
政府能源轉型532跳票2025年綠能占比達不到2成(網路截圖)

2025非核家園、歐盟CRAM淨零碳排,催逼著台灣再生能源發展,光電、風電裝置容量達13.96 GW,達2016年的7倍,成長快速,不過亮麗數字背後的隱憂不容忽視,光電汚染環境、風電迄今達成率不到2成,難題有待克服,才能達到非核家園目標。

再生能源的成果

瑞典媒體「尼瑞克日報」本(11)月17日刊登台灣能源部投書指出:「最遲2050年實現零排放」,希望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今年2月,台灣公布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透過建構碳定價機制,以及多元經濟誘因,引導低碳永續發展,正積極加速推動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轉型。

張忠謀最近參加APEC峰會,在重點議題全球氣候變遷,特別強調台灣現在已有270支風電,成長速度居亞洲之冠,政府及民間都在全力推動再生能源發展。然而,台灣地窄人稠,工業發展快速,耗能嚴重,導致電力需求年年快速增加,推動再生能源的兩大重要支柱光電、風電,近年已有不錯的成效,卻也面臨嚴峻的挑戰,亟待克服。

光電面臨瓶頸

光電方面,受限於土地面積,農委會早期盤點出1253公頃不利耕作農地,今年初又盤點出2萬公頃低地力農地,都面臨台電既有電力傳輸饋線容量不足問題,加上光電業者搶商機,大量佔用農地、漁塭,使得適用開發為光電用地已大量減少,未來應積極鼓勵用電戶自行設置光電設備,如太陽能板,方能減輕再生能源供應壓力。

離岸風電方面,政府宣示2025年裝置容量要達5.6 GW,迄今年10月底為止,達成率約僅2成,影響達成率不理想的因素,包括疫情、海象、經濟,以及政府國產化政策推動,相關業者從零開始的學習曲線問題,都是嚴峻的挑戰,尤其每一座水下基礎,包括基椿、管架,每支重達1300噸,要在海底泡20年不壞,並不容易。

離岸風電挑戰大

更大的挑戰是人才、資金的問題,台灣近年少子化,加上技職教育不受重視,全台擁有水下基礎焊工達到要求標準6 G或6 GR的焊工只有135人,與預估至2025年需要2萬人天差地遠,如何加強培訓專技人才,成為一大挑戰,臨渴掘井,廠商不得不自辦學校,培養焊工,再以每月12萬元高薪聘請,人才不足,當然延誤工程進度。
離岸風電廠商投資大,回收慢,外商來台投資風電,頻頻因為資金壓力,被迫轉換股權,早已不是新聞,銀行遇到風電產業鏈融資需求,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擔心高風險,因此風電產業鏈自有資金要強,再加上銀行團支持,才有力量做動輒百億元的重大投資,而回收卻是3、5年以後的事,如何解決資金問題,需要專案融資。

拉弓沒有回頭箭

風電產業鏈的建立,每支80公尺長的葉片,過去由歐洲西門子歌美颯進口,現由天力離岸自產自製,加上世紀風電建立水下基椿建設,或台灣永冠建立鑄造廠,世紀樺欣工廠未來製造風機塔柱,再加上外商沃旭能源、哥本哈根風能(CIP)、達德能源、玉山能源、上緯新能源、北陸能源、麥格里、捷熱能源,都需培養合作默契。

如何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已是世界各國共同的責任,台灣發展再生能源近年發展已有成果,但是距離預定目標仍有頗大差距,不論光電或離岸風電都有相當大的困難待克服,如何因應未來嚴峻的挑戰,有待政府妥善規劃,完備法制,協調企業界及民間克服難題,共同努力逐步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