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藍白合的困境 是未來政黨合作的教科書

醒報編輯部 2023/11/20 15:37 點閱 2322 次

藍白合可以說是峰迴路轉,上週五原本以為已經達成了協議,沒想到短短幾天又回到原點,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又要求退回到政黨協商,畢竟是第一次的跨黨派合作,複雜度遠高於過去國民黨跟親民黨的案例。

其實藍白合只卡著兩個關鍵,第一個就是誰來擔任總統候選人?第二個就是如果勝選,那後續內閣跟政府的位子如何分配?只要把這兩個問題克服,藍白合的難度自然小很多。

鼓勵政黨公布內閣

或許有人會認為,事先安排位子有政治分贓的疑慮,其實不然。在內閣制國家,像是老牌的英國,在野黨都會對照政府職位,排出自己的在野內閣,稱為影子內閣。同樣也會有外交部長、國防部長跟經濟部長等等,為的就是讓民眾知道在野黨的人才,同時也方便在質詢過程中,因為是跟執政黨經歷同樣的國家大政,這些野黨的影子內閣也可以累積實務經驗。

如果藍白合能先排出內閣名單,就好像各黨先先提出不分區立委名單一樣,可以讓民眾來判斷名單好壞。如果藍白合排出的內閣名單,經得起民意的檢驗,反而對選情是加分。對比起來,民進黨如果也能夠提出內閣名單,讓外界能夠耳目一新,這也是好事。怕的是政黨不敢是先讓民眾檢驗,而是有沒有所託非人,只要上位的官員適得其所,都是全民之福。

合作協議應周全

至於誰來擔任總統候選人,這次藍白合的經驗也可以看出,雙方第一次的六點協議寫得太簡單,才會讓藍白兩邊詮釋截然不同,與其花更多時間爭吵到底是3%或是6%,在談判當下就應該白紙黑字把細節寫得清清楚楚。畢竟各自政黨選情都很緊繃,誰都不願意因為一字之差,導致自己政黨利益受損。只能說台灣缺少這方面的經驗,幾位政黨領導人也低估了合作的複雜度,才會導致合作一延再延。

在這次合作當中,先不論最後誰勝誰敗,對台灣的影響為何。單單從這次藍白合合作談起,雙方雖然衝突不斷,但是幾位主角都還能保持理性、持續溝通,沒有發動仇恨攻擊,對於台灣民主來說已經算是一大進步。

一般政治人物光是看待這次分分合合的過程,恐怕都已經充滿了謾罵。民主合作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及的,這次的選舉有很多人提到,不要發動仇恨攻擊,如果藍綠不能夠理性對話,至少可以先從藍白內部做起,畢竟君子絕交不出惡言,台灣的選舉需要新典範。

政黨合作將是趨勢

台灣民主正在日益多元當中,除了藍綠白三黨,包括時代力量、台灣基進黨……都在各地累積政治能量。按照現在世界各地民主國家的先例,大型政黨可能會越來越滿足日益複雜的民眾需求,也因此各樣小黨會因應而生。
看看美國這樣的老牌兩黨制國家,共和民主兩黨內部也都越來越難以滿足所有的選民,像是川普就是共和黨內的異流,讓共和黨很可能遭到裂解。因此怎麼讓政黨了解彼此有合作的需要,然後對於合作怎麼進行,也需要增加更多的經驗。

因此藍白合最重要的意義,不是打敗民進黨,而是在未來日益分化的民意當中,各政黨都需要學習怎麼合作,以免這次藍白合的雞同鴨講,不要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