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針對副總統賴清德19日喊出能源政策,能源專家劉毅受訪認同賴清德發展多元綠能的方向,但指出「氫能發電佔比要達到12%將是錯誤的方向」,應再思考製氫的能源來源、氫的用途等問題,因為氫能的用途主要是降低碳排,而非發電,政策更著眼於離岸風電才是。
曾任美商BridgeLux中國區市場總經理與資深顧問的熠飛綠能負責人劉毅也指出,氫能之所以備受討論,是因為再生能源發電有高峰期,氫能可將多餘的發電儲存起來。但台灣缺乏天然資源,根本無法拿出那麼多綠電去發展到12%的氫能。他呼籲,政策應先著眼於離岸風電,擴大綠電量能,如果有多餘的電力,再來考慮發展氫能,並提供給有實際需求的產業。
綠電寶貴不可能用氫發電
「如果2050年氫能發電佔比要達到12%,將是錯誤的方向,」劉毅表示,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力發電、水力發電與地熱發電等,但這並不包含氫能,因為傳統通過熱裂解方式取得氫氣的方式,過程中一定會排放二氧化碳,並無助於減碳。
他強調,如果要產生出不會排碳的「綠氫」,就只能靠電解水的方式,同時因為淨零碳排的需求,電解的能源也要來自於綠能,「先用綠能來電解水,後續產生氫氣,再用氫氣產生氫能,根本是多此一舉,其實只要直接用綠電就好。」
劉毅也強調,「台灣在全球淨零轉型的過程中,可能比其他國家都來得要困難,因為台灣沒有天然資源,」所以對台灣而言,再生能源的綠電非常寶貴,不可能再拿出這麼大比例的氫能拿去發電。
氫能另有用途
劉毅說,但氫能並非一無是處,討論氫能的重要性在於,大多數再生能源發電並不穩定,有高低峰的時段,所以就將高峰時段過剩的電力用來製造成氫氣,並作為燃料儲存,如美國、日本等國都有在其他國家投資光電氫能廠。
他更指出,加上「交通運輸」與「煉鋼廠」產業對氫氣有實際的需求,若能混合綠色氫能與天然氣進行發電,例如5%的混合比就可達到可觀的減碳效果。
「所以討論氫能的重點之一,在於用途如何分配,」劉毅強調,綠色氫能與天然氣混合發電雖然能減碳,但並非「零碳」。如果政府的訴求是零碳的話,最好著墨於遠岸的「浮動式離岸風力發電」,除了發電量大又是綠電外,多出來的電也可以用於製造氫氣,並提供給必要的產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