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廢場缺地質調查 學者籲與民眾溝通

呂翔禾 2023/10/04 17:25 點閱 35529 次
專家在論壇中,呼籲政府要擴大與民眾溝通,還有台灣地質普查。(Photo by 呂翔禾/台灣醒報)
專家在論壇中,呼籲政府要擴大與民眾溝通,還有台灣地質普查。(Photo by 呂翔禾/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政府應該加強與社會溝通核廢料處置場的設立與選址!」前台電潛在母岩調查計畫主持人林鎮國4日在論壇指出,因政府沒有具體地質資料、民眾不信任、沒有專責機關等問題,都是核廢場選址難以持續的原因;學者陳文山則建議應擴大本島地質普查。台電官員回應,有去各國取經,會增加對外溝通。

環境法律人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等環團主辦的「核廢立法系列論壇」,在4日的場次裡,主題設定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的地質條件,討論台灣到底有沒有適合永久處置核廢料的地質條件。

民眾難信任調查

會中,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林正原表示,監察院就「用過核子燃料最終處置計畫」進行調查報告,其中報告質疑,我國是否有合適的地質條件進行最終處置計畫,在尚未釐清台灣確切地質條件情況下,調查報告建議先調查台灣是否有合適的地質條件,再討論是否繼續執行該計畫。

前台電潛在母岩調查計畫主持人林鎮國指出,在既有體制下,政府沒有具體地質資料、民眾不信任、沒有專責機關、選址條例等問題,都是核廢場選址難以持續下去的重要原因,他期待有一個適合用來傳承經驗技術,並進行民眾溝通的平台,讓延宕已久的地質調查困境能夠有所突破。

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直言,以目前台灣本島的地質狀況,還有現有的技術來說,並沒有很適合存放核廢料的地方,台灣地質比較穩定的地方是澎湖、金門、馬祖等離島,但不排除未來技術進步後可以存放。不過他也提到,台灣在中央山脈相關的地質資料仍相當缺乏,呼籲政府要擴大基礎地質資料的調查。

有向各國取經

對此,經濟部地礦中心副主任邵屏華認為,政府本身要增加與民眾的溝通,因為很多民眾只要聽到自己家要進行地質調查,反彈都不小,但台灣需要透過地質調查了解各地狀況,因此未來在地質調查的立法上,需要增加與社會溝通的環節。

台電核能後端處處長廖英辰則說,當初101大樓也蓋在地質鬆軟的台北盆地,不是台灣本島沒有「百萬年完全不會動」的地方,就不能蓋高放處置場,因此台電會積極向各國取經,包括日本的地下實驗室、芬蘭2025年處置場試運轉,並邀請瑞典公司擔任顧問公司,參考德國立法,並會透過各類活動增加民眾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