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們重視環境保護問題開始,一個人們一直討論甚至辯論不休的問題,就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到底孰輕孰重?臺灣是一個資源缺乏,而又亟需發展經濟、環境汙染嚴重的海島,此一問題更受矚目。
環境是資源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環境是供給人類各種維持生命資源的特殊資源。環境供給我們經濟體系從事生產的物料、能源。這些物料與能源,經過生產與消費的過程,又以產品、廢氣、廢水、廢棄物的形態回到環境。
除此之外,當你到野外旅遊登山,從事水上活動或者只是欣賞一幅令人嘆為觀止的日出、日落美景時,都應該會體驗到那是環境所提供給我們無可取代的愜意資源(amenity resources)。
物料平衡原則
如果我們把環境定義得廣義一點,來看環境系統與經濟系統的關係,可以發現經濟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一個開放的系統是一個有輸入資源與能源,又有輸出各種產品、污染與廢棄物的系統。可以看出我們的經濟系統是一個從環境輸入日光、空氣、水、物料及能源;也把產品、廢棄物、污染的空氣、污水排放到環境裡。
因此我們可以認識到,我們的經濟系統是依存在環境系統裡,而且是彼此互相緊密關聯的。
環境與經濟的實證
從經濟學的觀點看,環境是供給我們經濟系統資源的系統,它是供給人類各種財貨與勞務的資產,也收納與消化經濟系統所排放的廢棄物與污染。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的關係,可以用兩個不同的經濟分析方法,讓我們去加以瞭解。實證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告訴我們:人類的各種行為如何運作,以及這些行為會對環境產生什麼影響。
規範經濟學(normative economics)則會指示我們應該如何作為,才能獲得理想的經濟成果與良好的生活環境。也就是說,實證經濟學用事實來解決歧見,規範經濟學則訴諸價值判斷。
例如:對於空氣污染問題,實證經濟學會告訴我們,什麼樣的行為會污染環境、對健康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而規範經濟學則會告訴我們應該制定什麼樣的防治政策與法規,或者評估CO 2 的排放標準應該如何制定,又如何作為,才能達到這個標準?或者是某一塊土地是否應該開發?如何開發會對社會產生最大的福利,與最小的傷害?
土地資源才是根本
因此,對於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重要的是從土地資源的經濟分析開始,逐步討論土地資源與環境的各種屬性與相互關係。這些屬性與相互關係,牽涉到人口問題、市場如何配置資源、租稅問題、土地使用的區位、城市體系、土地資源的開發、保育與永續發展、水資源、能源、土地資源與環境的財產權等。再進而討論政府如何制定國家的土地資源與環境政策與規劃管制,孰輕孰重的問題反而並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