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良談影〉從好萊塢的罷工談「罷工電影」

梁良 2023/07/23 10:54 點閱 3005 次
1980年代英國礦工大罷工為背景的勞工自謀生路電影《一路到底:脫線舞男》(photo bySearchlight Pictures)
1980年代英國礦工大罷工為背景的勞工自謀生路電影《一路到底:脫線舞男》(photo bySearchlight Pictures)

好萊塢的「編劇工會」發起罷工已經逾月,風波不但沒有平息,「演員工會」於本月14日又跟著罷工,與編劇一同進行63年來首次全行業大罷工行動。這一來美國影視業幾乎整個陷入停擺,估計
影響16萬人的生計,財務損失將高達40億美元。

阿湯哥呼應罷工

首當其衝的巨星是阿湯哥,他馬上呼應演員罷工,閃電取消《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第一章》赴日本宣傳之行。一批預計明年公映的好萊塢大片《陰間大法師2》、《神鬼戰士2》、《死侍3》等紛紛停拍,,包括阿湯哥自己的《不可能的任務8》在內。這個勞資僵局看來不是一時三刻可以破解,好萊塢的未來發展實在叫人擔憂。

近百年來,大銀幕上出現過的「罷工電影」也不算少。按理說,資本家不會投資拍攝一些描寫勞工如何反對他們的電影,那豈非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其實這類電影的出品方很少是主流大片廠,大部分是獨立製片,資金來自勞工團體或是他們的支持者,目的是為了他們的「政治訴求」而投資拍攝。

題材不易發揮

這類電影一般都票房不高,偶爾能夠賺錢的幾部是因為找到有趣的故事切入角度,善用商業性的包裝,把嚴肅題材拍出了娛樂效果,例如以1980年代英國礦工大罷工為背景的勞工自謀生路電影《一路到底:脫線舞男》(The Full Monty,1997)和《舞動人生》(Billy Elliot,2000)就是好例子。

世界影史上出現的第一部「罷工電影」,名正言順以《罷工》(Strike,1925),做片名,它是蘇聯著名電影導演艾森斯坦的第一部作品,內容描述底層勞工如何展開罷工行動,資本家和政府如何鎮壓他們。

當時以共產主義治國的蘇聯政府正在全世界積極推銷共產主張,鼓動勞工起來行動對抗當地政府。電影作為「黨的喉舌」,自然要好好利用。本片由國營的第一電影製片廠出品,是俄羅斯工人運動系列影片的其中一部。影片採用6個部分來描述一場工廠罷工的形成和最後勞工們的結局,壓軸用一場屠殺沉默牛隻對比軍警大屠殺勞工的蒙太奇來譬喻資本主義的毫無人性,鼓動正在看電影的「同志們」採取行動反抗,毫無疑問是一部「政治宣傳片」。

從勞工角度控訴

不過當年已是無聲電影發展的晚期,默片的攝製技術和敘事藝術已相當成熟,導演的電影語言深具蘇聯共產美學的特色,在觀賞上仍有一定的價值。艾森斯坦就是在本片的基礎上拍攝了下一部更著名的蒙太奇傑作《波坦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1925)。

第一部由好萊塢大公司出品的勞工運動題材電影,是20世紀福克斯的《諾瑪蕊》(Norma Rae,1979)。本片改編自真人真事,導演是社會派的名導馬丁•瑞特。故事主人翁諾瑪•雷•韋伯斯特是一名沒受過正規教育的紡織廠工人,在她和同事的健康因惡劣的工作條件而受損後,她接觸了來自紐約的工會召集人,最終挺身而出參與了紡織廠的罷工活動。

本片拍得相當緊湊有力,宣傳味道不濃,只是站在弱勢的勞工角度來控訴制度不公,因此能打動一般觀眾。莎莉•菲爾德憑本片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而這部只有400萬美元預算的影片,最終票房高達2,200萬美元,在臺灣上映時也大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