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延宕,殘酷的殺人武器如集束彈、貧鈾彈已上場,烏克蘭人民受創嚴重。兩岸關係緊張,國家不可一日無國防,但是傳統大規模毀滅性殺人武器,不應用於戰場,人工智慧才是將決定戰場勝負的基礎,未來點穴式癱瘓對方戰力,才應是台灣未來國防發展的方向。
殺人武器不應濫用
最近美國總統拜登表示,將提供集束彈給烏克蘭,立刻引起英國、加拿大、西班牙、德國表態不支持,聯合國人權辦公室也批評,美國此舉將造成平民嚴重威脅,即使戰爭結束,傷害還是會存在很久。「集束彈藥公約」有123個國家簽署,但是美國、俄羅斯、烏克蘭都沒有參與,如果因此濫用,對人民的傷害相當深遠。
集束彈最大的問題,是母彈內裝數百粒小型子炸彈,使用的方法是接近目標區時,母彈空炸,範圍大到1至3個足球場面積,子炸彈碎片滿佈空中,殺傷力極大殘忍,更麻煩的是子炸彈如果未炸開,落到土壤內,成為地雷,即使戰爭結束,數十年也解決不了,寮國、柬埔寨都深受其害,因此堅決反對美國再重蹈覆轍。
台灣不能淪為戰場
不止集束彈惹爭議,英國亦因提供烏克蘭貧鈾彈遭到抨擊,貧鈾彈因為有放射性物質,威力極大,擊中目標即陷入火海,美國1991年、2003年中東戰場上都曾大量使用,毀滅性效果佳,但是卻造成當地歷千百年無法消除的核污染,人民被放射性物質嚴重傷害。因此也是極受爭議的武器。
台灣目前都擁有集束彈及貧鈾彈,中科院研發的「萬劍彈」,由戰機發射,射程涵蓋福建、廣東,是空軍對地攻擊射程最遠的飛彈,見文思義,正是另一種型式的集束彈,當然對於共軍具有一定程度的殺傷力。問題是,當共軍發起第一波攻擊,摧毀的一定是我方的空軍,以當前不對等的軍力,我方空軍還有多大發射「萬劍彈」還擊,不無疑問。
台灣應發展智能國防
另一方面,集束彈的製造並不困難,如果對方以同樣武器還擊,以台灣地窄人稠的現況,造成軍民的傷亡。以及戰後土地滿佈未爆子炸彈,數10年都清不完,對人民的傷害,將無法想像。至於貧鈾彈,台灣是於1987年向美方購得,使用於陸軍戰車的105毫米脫殼穿甲彈,海軍的的20毫米快炮,亦為貧鈾彈,眾人皆知戰車是陸地作戰武器,使用在本島決戰,但是戰爭結束,台灣充滿放射性物質,人民要如何生存。而且以中國大陸武器研發能力,同等將貧鈾彈使用在戰場上,台灣將來難以承受。
傳統大規模毀滅性的戰爭,殺敵無數的思考模式,應該改變,美國最近積極發展智能戰爭,人工智慧(AI)才應該是未來戰場決定勝負的關鍵,如何將高靈敏的傳感技術、高性能計算機技術、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等先進技術,運用在各種具備感知功能的載具,如戰機、軍艦,甚至是步兵的手機,決定勝負,應是最佳國防戰略。
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策
「七分政治,三分軍事」,運用靈活的政治手腕,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化解兩岸危機,不戰而屈人之兵,當為上上策,即使萬一不幸發生戰爭,未來戰場上決定勝負的不再是殺人武器,而應該是人工智慧,軍隊智能化發展,讓每一位軍人都能以一只手機,充分掌握戰場訊息,或癱瘓對方戰力,應是當今國防思考。
過去船堅炮利的戰略模式,或發展集束彈、貧鈾彈,都不應濫用。兩岸軍力、國力不對等,戰場又極可能是在台灣,智能戰爭、人工智慧,才應是國防整備最該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