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因為偽君子的形象的確不為觀眾所喜,因此很少見到以偽君子為第一主角的電影出現。
最近出現在臺灣社會的一連串負面新聞,令人對多年來標榜著「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的社會大眾的道德水準產生了被狠狠打臉的挫折感。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正面的效應,就是揪出了大量的「偽君子」,他們本來潛伏得很好,各自在其專業領域或人際社群之中享有崇高地位,不斷利用他們手上的權力或形之在外的名氣來影響別人的前途,作惡時非常「理直氣壯」,毫無愧疚之心。
喜劇電影《偽君子》
直至東窗事發,偽君子的真面目被曝露,被蒙在鼓裡多年的人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以為的「君子」其實是個「騙子」!
「偽君子」一詞為世人所識,源自法國喜劇作家莫里哀創作的《偽君子》(Tartuffe, ou l'Imposteur)一劇,又譯《偽善者》、《偽君子塔圖夫》。該劇講述家道中落的教會騙子塔圖夫混進富商歐岡家中,成功取得他的信任,甚至打算把女兒瑪麗安許配給他。
歐岡的妻子愛米爾看出塔圖夫很會裝模作樣,極力破壞這場婚事,塔圖夫竟企圖勾引愛米爾,又謀奪歐岡的家財,幸好最後一刻警察現身逮捕塔圖夫,因為他是詐欺慣犯。
在宗教勢力仍然當道的17世紀,莫里哀直接拿教會騙子開刀,引起了教會強烈反對,因此在1664年首演時遭禁。5年後,莫里哀推出修正後新版本,雖依然引起爭議,但總算獲得通過,而且上演後相當成功。塔圖夫從此成了「偽君子」的代名詞。
揭露社會的偽善
被人遺忘的好萊塢前衛女導演卡林•詹姆斯(Caryn James)在1915年另拍攝了默片《偽君子》(Hypocrites),她使用了寓意表達方式來揭露社會的偽善。片中有一幕是現代的牧師正向他的會眾佈道,而後影片呈現他夢想自己是一名正在雕刻「赤裸真相」像的中世紀僧侶。不久雕像化作一名裸女蘇醒過來,在雙重曝光的效果下以半透明的姿態在影片中嬉戲。
當年這個裸體場面足以令電影審查委員會暴怒,但韋伯否認該裸體是一個宣傳噱頭,並指出影像很美麗。她說,「我希望這個影像能成為一股道德力量。」
中國在1926年也出現過一部叫《偽君子》的默片,由長城畫片公司製作,侯曜導演。劇情描述民國期間,史伯仁想當市長,他嫉妒林國傑的才能,便設下種種陰謀,意圖謀財害命,最終在市長就職典禮上被人揭穿。這應該算是國片史上最早的一部「選舉電影」。
偽君子與真小人
也許因為偽君子的形象的確不為觀眾所喜,因此很少見到以偽君子為第一主角的電影出現,扮演大反派的角色倒是有不少,但整體說來成功度遠遠不如文學作品中塑造的偽君子。主要是電影的放映時間有限,反派角色能分配到的表演空間不多,因此導演和演員往往都會把角色的演技誇張化,把「偽君子」直接演成了「真小人」,使這類角色本來應該有的戲劇魅力大大喪失。
例如金庸在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創造出來的華山派掌門「君子劍」岳不群,已是人所公認的江湖第一號偽君子,「岳不群」的名字甚至已成為「偽善」的代名詞。
由此一位堪稱經典的偽君子形象,到了電影《笑傲江湖》(1990)中由劉兆銘表演出來的岳不群卻不怎麼吸引,因為從他一出場便把岳不群當作是大反派,真惡人,臉譜化的表演無法說服觀眾這是一個可以成功瞞騙天下人的偽君子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