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於人體器官作用的認知,與其實際機能之間,以今日科學的角度審視,顯然頗有些落差。
比如說,是「腦」在主導記憶與情緒,從前卻說是「心」,生理慾望主要也是「腦」在管控,卻被認為是「腎」。
古今「腸」談
但談到「腸」,古人的理解似乎與今人較為接近。古人或許知道它有「消化與吸收」─「包容與承載」的作用,所以對人有「古道熱腸」、「俠骨柔腸」等等美譽,當然相反的也有「鐵石心腸」及「心腸惡毒」等惡評。
腸子「承載與包容」超過相當程度之後,受不了了,當然就會「斷」了。「斷腸」與「心碎」,同樣是形容難過至極、淒涼無助。那麼,人體生理上,有「斷腸人」這一回事嗎?
「斷腸」是否存在?
腸道常見疾病,包括發炎、潰瘍、良性與惡性腫瘤、沾黏與阻塞等等,而腸道「血管病變」,一般人就比較陌生了。整體來說,腸道的血管分佈與具支援功能的「側枝循環」比較豐富,所以發生事故的機率低,但當然不是沒有發生過。
腸道的動脈或靜脈,都可能因為一些因素,包括從心臟供應的血流不足、回流阻滯、栓塞或血栓形成等等,造成程度不一的局部腸道缺血,嚴重的就會引發組織壞死與壞疽,可以說就是「斷腸」了。
醫學上的「斷腸」
腸子局部血流大部分或完全中斷,是極為緊急嚴重的疾病,屬於專業上所謂的「急性腹症」,大多數發生於上年紀且原本已有心臟疾病者,年輕人則相當少見。
腸道血流中斷一開始,有時會有一種特殊的臨床表現,病人覺得非常疼痛,但身體檢查,肚子卻「平坦與鬆軟」,與其他急性腹症不同,例如腹膜炎或腸阻塞,腹部會鼓脹、有壓痛或反彈痛等的狀況,是鑑別診斷上需要掌握的重點。
不過,用來形容「悲痛欲絕」的「斷腸」,若是發生於年輕人身上,在精神系統上的嚴重程度,或許也可以比擬與老年人生理上的「斷腸」相當吧。
這幾年瘟疫肆虐全球,殘酷無情的戰爭發生在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造成許許多多精神或生理上「雲雨巫山枉斷腸」、「斷腸人在天涯」的淒慘景況,聞之不禁讓人「柔腸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