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是監測醫院「病人安全」的重要指標之一。住院病人如果跌倒,有些後果輕微,有些則相當嚴重,甚至跌倒造成的問題,比原來的疾病還難處理,而跌倒的頻率若太高,顯然就代表醫院病人安全的維護機制,有待加強。
跌倒9成為個人因素
不過,依據多個醫學中心及長期的觀察與統計,醫院病人跌倒,九成以上都是病人因素,只有不到一成與醫院軟體或硬體的設備不良有關。
容易發生跌倒的病人族群,包括上年紀、中風、肌肉骨骼疾病、服用鎮靜、安眠或容易引發暈眩副作用的藥物等等。這類病人入到病房一開始,護理人員都會依據標準作業流程,叮嚀應如何注意避免跌倒。但叮嚀是叮嚀了,病人或家屬卻未必照做,所以還是偶而有跌倒事件發生,當然也有重複跌倒的。
住院病人一般活動力相對都較弱,所以跌倒風險也較高,但門診病人雖然多數行動自如,卻也並非就不會跌倒。在非病房區跌倒,常與地板濕滑有關,所以一旦遇到雨天,就會帶給醫院極大壓力,因為雖然醫院都會提供傘套,但若有人不用,又未好好處理雨具,水滴滿地都是,就成了跌倒的險地。
釐清跌倒責任
那麼,病人跌倒,究竟是誰的責任?其實不只病人,家屬或任何進到醫院的人跌倒,也都需要釐清責任。現在社會的氛圍或規定都是「偏袒弱勢」,所以明明是個人不小心跌倒,還是要賴給醫院負責,這似乎就是看診「人潮洶湧」,看起來「財大氣粗」的大醫院的宿命。
但偶爾也有病人跌倒,怪自己不小心,不僅說抱歉,還對醫院同工的協助致謝,遇到這樣慈心善念的病人,真的讓人感動!只是社會上這種「講道理,有溫度」的人,並不常見。
哪裡跌倒,哪裡爬起
真實的跌倒可能導致身體受傷,但跌倒還可以譬喻為「失敗」。人生歷程起起伏伏,「伏」的狀況就是跌倒,但過段時間,可能又「起」了,所以以前的「醒世箴言」說:「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
不過,現代的「金玉涼言」則是:「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下」,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