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後巷》

醒報編輯 2023/04/09 19:42 點閱 2430 次

作為當今世界上能見度最高的超級強國,美國的強大與無遠弗屆的影響力眾所皆知;然而當我們從它熟悉的「門面」繞到「後巷」時,才發現在原來這片土地上,還存在著更多我們未曾注意到的人事物──在廣袤荒涼的極圈大地,因努皮亞克人以跳躍慶祝捕鯨的豐收;在車水馬龍的紐約地鐵橋下,流亡藏人插著雪山獅子旗用餐車賣傳統料理;在事端頻發的六零年代南方,自由乘車者以生命為代價換來旅行路上的平權。

楊佳榮經營中文podcast節目《旅行熱炒店》,持續透過聲音和圖像,把旅行見聞與國際議題分享給社會大眾。節目曾入圍僑務委員會《2022海外華文媒體報導大獎》廣播報導類──台灣亮點節目獎。

2021年夏天,趁著從波士頓搬家到北加州灣區的空檔,我利用COVID-19疫情期間遠距工作的機會,搬到阿拉斯加居住了三個月的時間。我想要以在地人而非遊客的身分,好好了解這個地方的環境、歷史,還有人;而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一群人,正是阿拉斯加的原住民(Native Alaskan)。

阿拉斯加原住民

在美國,想要好好認識原住民其實非常困難,甚至比在台灣還要難!

美國的大陸原住民(也就是童書裡面所稱的「印第安人」)僅占總人口0.7%,就算加上極圈原住民與太平洋南島民族,也不過占0.9%,不只能見度遠遠不及其他族裔,就連要在生活中認識一位擁有原住民血統的美國人都不太容易。

阿拉斯加的情況則稍有不同。在1867年美國購買阿拉斯加之前,當地人口幾乎全為原住民;雖然今天比例已經大為降低,目前仍有15%的人口為原住民。也就是說,走在街上,每7人之中就有一位是當地原住民,比例之高居全國之冠。

烏特恰維克

我拜訪的第一個部落,坐落在北極圈的北極海畔,正好也是鼎鼎大名的美國最北城市──烏特恰維克(Utqiagvik,又名巴羅);而吸引我來的,是他們在仲夏時分舉行的慶典「Nalukataq」。關於這項慶典,網路上能查到的資料不多,我事前唯一知道的是,這是個「用毯子把人拋向空中的活動」。

和大多數阿拉斯加極圈的部落一樣,烏特恰維克雖然位在北美大陸上,卻沒有公路與外界相連,唯一前往的方式是搭飛機。這段航程看似與一般國內旅行並無二致:一樣的安檢、一樣的737機型,但不一樣的是,身邊的乘客帶的行李多了不少。我後來才知道,原來不少偏遠小鎭居民會定期飛到安克拉治進行大採購,尤其是像衛生紙、尿布這種日常消耗品。阿拉斯加航空也順應民情地提供每個人兩件行李的免費托運服務,讓居民們能將這些物品帶回家。

離開安克拉治後,首先翻過白雪皚皚的阿拉斯加山脈,不時能夠透過窗戶看到氣勢磅礡的冰河,機長也會善意提醒遊客「左邊可以看到北美最高峰狄納利山!」;然而,過了這段山脈,地表就恢復了單調,廣大的苔原平緩而荒蕪,在陰沉的天色下更顯黯淡。不久後眼前出現一個個還未完全融冰的湖泊,海上有著像碎玻璃一樣的浮冰漂移著,看來接近北極海了!

祭典會場的意外

安頓好住宿,我便趕緊出發前往Nalukataq祭典的會場,深怕錯過了任何活動細節;會場是北極海畔的沙地上,一個操場般的橢圓形場地。四周圍著的塑膠布,雖然是為了抵擋攝氏零度寒風而設置,場內居民們各自準備桌椅聚集在此,從聊天、玩樂到教訓小孩的都有,彷彿整個村子的日常都瞬間濃縮在這座廣場裡。活動無人主持,也沒有具體時間表,沒有人知道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就在這時,村民們突然叫我去幫忙。原來廣場中間放著幾塊長條木板上,還殘留著鐵釘,一個男孩在嬉戲時被刺傷了,當場血流如注!村民們趕快忙著止血,並且請我幫忙扛著他去找爸媽。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極圈氣候寒冷、當地居民熱量攝取高的緣故,這裡的孩子發育都不錯,很快地我就意識到自己無法支撐男孩太久,只能請其他人接手。

之後,我才逐漸進入狀況──原來這是從中午持續到半夜的活動,整個祭典是以分發當年捕獲的鯨魚肉展開。

分發鯨魚肉

村民們依照家族傳統,組成不同的捕鯨隊伍,每支隊伍都擁有自己的名稱與隊服。當全村人都來到廣場後,部落長老會帶著眾人以基督教儀式祈禱、感謝上帝賜予該年的收穫,接著各隊成員就開始分發漁獲,其中包括煮熟後質感神似牛排的魚肉、擁有生魚片口感的皮下脂肪層「木克土克」(muktuk)、醃漬過的魚腸小菜,以及讓大家帶回家料理的大塊冷凍鯨肉。

除了鯨肉之外,會場也有年輕人提供咖啡、紅茶,以及香味四溢的馴鹿湯、鴨湯與鵝湯,讓大家暖胃。整個現場雖然奇冷無比,卻被這種分享與互助的氛圍給塡滿;即使是外來者的我也有分,甚至還有村民好心地提供夾鏈袋,讓我能把領到的木克土克帶回家。

彈跳撒糖果

至於剛才讓男孩不愼被扎傷的木板,原來是晚上的重頭戲Nalukataq所使用的支架。村民們利用三組支架配合繩子,將一塊海豹皮做成的跳墊架高到空中約2公尺處。彈跳的時候,一位部落成員站到跳墊上,其他人則站在四周將跳墊下拉,利用往上回彈的力道,將上面的人拋向空中。每一次的跳躍,都伴隨著歡呼,有時還會從空中撒下一大袋糖果,孩子們興奮地爭相撿拾。

號稱晚餐後就展開的Nalukataq,實際進行時間已接近晚上10點,並且一路延續到午夜;在極圈永晝的陽光照耀下,一點都不像是個「深夜活動」。

因努皮亞克人

住在北極海畔的這群人,稱自己為「因努皮亞克」(Iñupiaq),在族語中的意思是「眞正的人」。因努皮亞克在學術上是因努伊特人(Inuit)的一支,也就是兒童讀物或卡通裡所稱的「愛斯基摩人」。

在土地生產力低的極圈,維生資源非常稀少,陸地上的大型動物也不多,因此在部落傳統裡,海中的鯨魚是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除了作為食物之外,鯨魚身上的脂肪也是油的主要來源,而堅硬的鯨魚骨還能做成工具或飾品。

阿拉斯加弓頭鯨

在阿拉斯加北方的海域中,棲息著一種巨無霸級的鯨魚:弓頭鯨,平均長約15公尺,重量可達90公噸,是其他鯨魚如小鬚鯨的十幾倍大,壽命更可以長達200歲。

這群弓頭鯨有著季節性遷移的習性。每當寒冬來臨,牠們就從北極海沿著阿拉斯加海岸南遷,游到極圈以南的白令海峽度過冬天;到了隔年春天,牠們又循著不同的路線北上,回到北極海,如此周而復始的循環。由於體型巨大,而且洄游路線離岸邊不遠,對於這些資源匱乏的海岸部落來說,簡直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捕鯨文化

每當洄游季節來到,部落中的捕鯨隊就得蓄勢待發了!傳統上,女性擔任岸上後勤的角色,將好幾張海豹皮縫製成防水的捕鯨船身,搭配木頭骨架做成捕鯨船;而男性則在結冰的北極海上開闢出一條小徑,直通鯨魚游過的海面,並在那裡設置營地,24小時待命。等到水面下一有什麼動靜,立刻出動捕鯨船,以魚叉(harpoon)獵捕弓頭鯨。

捕鯨的場景是神聖而嚴肅的,那是一隻鯨魚即將奉獻自己靈魂養活他人的時刻,必須不苟言笑,並且保持安靜。即使成功捕獲鯨魚,在冰上後續處理的過程中,同樣必須認眞以待。在因努皮亞克人的認知裡,鯨魚的靈魂在死後會回到海中,告訴牠的同伴們自己所受到的待遇,因此要是不愼重看待這個過程,未來很有可能就再也捕不到鯨魚。

等捕鯨隊伍從冰上回到部落,歡慶的時刻才正式來到!這時候族人們齊聚一堂,捕鯨隊將處理好的鯨魚肉分給部落成員,一起慶祝該年的收穫;而原本作為船身的海豹皮,這時候也就順勢拆了下來,成為Nalukataq慶典中,將人拋向空中的跳墊。

為何要彈跳?

在晚上11點的「午夜豔陽」照耀下,我加入了Nalukataq的行列,和族人一起將跳墊上的人拋向空中。不少族人穿上藍色布料配上傳統花紋的服飾,在陽光下顯得鮮豔動人,也為這片看似單調陰沉的大地,增添了少見的華麗色彩。

因努皮亞克人為何要彈跳?有一說是在這平坦遼闊的大地上,藉由跳高能看到更遠的地方,便於掌握獵物的動態,也有人說純粹就是為了慶祝而存在。但就在活動現場,身邊兩位部落媽媽的對話,讓我發現了彈跳的另一層意義──

原來,在這個年輕部落成員大多外出工作的年代,Nalukataq如同台灣的豐年祭,是部落成員返鄉齊聚一堂的時刻;而站到跳墊上的年輕人,有了被族人認識的機會,也讓好不容易相聚的部落成員能夠更新彼此的近況。

北極海石油聚落

烏特恰維克不只是美國最北邊的聚落,也是整個北坡地區(North Slope)的行政中心所在,擁有醫院、學校與政府機關,居民大約一半為因努皮亞克人,另一半則是外來的居民。這不禁讓我感到疑惑:究竟誰會想要從外地搬來這個一年之中有兩個月不見天日、超市價格貴到不可思議,又幾乎沒有任何休閒娛樂的地方?

原本連歐洲殖民者都毫無興趣的這片荒涼大地,在1968年發現了石油。短短幾年內,一條油管拉進了極圈,直通北極海畔,將地下藴藏的黑金源源不絕地灌進太平洋岸的油輪裡。

至於已經居住在這裡數千年的因努皮亞克人呢?他們一夕之間成了「家裡噴石油」的地主,幾個部落組成一個大型資本集團,向石油公司收取權利金。這些豐厚的利潤,讓北坡的部落得以大肆投資公共建設,興建現代化的道路、房舍與基礎設施。大量的工程需求以及優渥的工資,是吸引外地人到這裡謀生的主要原因,我的民宿主人夫婦也不例外。

因努皮亞克的未來

烏特恰維克的博物館,是保存傳統文化的中心,裡面完整介紹了整個捕鯨的流程,並且展示他們所使用的器具。我問館員,現在族人們還會說族語嗎?

「要看家庭。有的家庭講得比較多,有的比較少。」館員這樣回答。「因為我們在1950-1960 年代也曾經經歷過文化打壓和寄宿學校,那個年代出生的人很多都不會講族語。不過現在有沉浸式的學習環境,也有用羅塞塔石碑軟體,效果還不錯。」

作為因努伊特的一支,因努皮亞克在文化上和加拿大北部、格陵蘭的原住民雖然相距數千公里,文化卻是緊密相連的。「我們曾經和他們交流過,雖然字彙有些不同,但他們講話,我們是聽得懂的!」館員馬上講出了好幾個因努皮亞克語的單字,並且說明這幾個字在其他部落語言中的發音,的確可以聽出來是十分相似的。 (昀恬/輯)

《美國後巷》
作者:楊佳榮 (podcast主持人)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完整的力量》
作者:盧英德
出版社:聯經出版

百事公司首位女性執行長、《富比士》最有影響力女性「做你自己,鼓起勇氣做出選擇!」打破職場天花板、大膽改造企業的回顧,將理想化為現實,走在平衡木上仍全速奔馳!

世界上最重要的商業夢想家之一盧英德,也是少數曾擔任財富50強公司首席執行官的女性之一。從 2006 年到 2018年,作為百事公司的首席執行長與董事長,盧英德是「有目的性的績效」的首席架構師,具有先見之明的戰略思維,使她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企業家與政府顧問之一,也被尊為女性和移民的榜樣。曾獲頒印度第三級公民榮譽獎蓮花裝勳章(Padma Bhushan)、美國國土安全部頒發的傑出美國人獎及超過十五個榮譽學位。

《西夫雷特兄弟雕塑作品集》
作者:布蘭登.西夫雷特, 傑洛.西夫雷特
出版社:楓書坊

來自達拉斯的布蘭登和傑洛・西夫雷特兄弟,在這本書裡除了講述他們令人神往的成功故事之外,還分享獨特的創意見解,針對不同能力級別的雕塑家提供寶貴的建議。書中還收錄了三位成就斐然的雕塑家們的創作:賽門・李、阿利斯・卡洛康提斯、佛蕊絲特・羅傑斯。西夫雷特兄弟在本書中使用大量工具逐步示範,肯定能令任何領域的雕塑家獲益良多。

二人在泥塑領域居於領先群雄的地位。創意領域的電玩設計公司、特效工作室、美術部門裡都看得到他們的奇幻角色雕塑。

《帶寶寶一起過木育生活》
作者:東京玩具美術館
出版社:和誼創新公司

「透過親近樹木與森林,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培育重視自然環境且願意付諸行動的態度」的教育活動,即為木育,而木育的第一步便是Woodstart—木育起步走。

東京玩具美術館是一間位在東京四谷地區,讓親子可以盡情體驗「Woodstart」的互動博物館。館內使用大量木作裝潢、木造用具,收藏來自世界各地的數萬款玩具。提倡「從寶寶時期就能展開木育生活」的理念基地,2012年館內的「寶寶木育廣場」榮獲日本兒童設計獎、日本優良設計獎。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