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極端氣候來襲,我國農業恐陷生產不足的困境!農漁經學者李武忠受訪時表示,台灣應透過科技研發「高品質」與「安全」的農產品,不僅抵禦天災危害,還能增加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稻農梁美智則指出,目前有機農業生產無虞,推廣行銷才是大問題。
學者:科技力至關重要
李武忠說,隨著氣候變遷、區域政治衝突與人口增加等問題,加上食物供應鏈不健全,全球糧食危機始終如影隨形。然而,台灣除了稻米外,黃豆、玉米及小麥高度依賴外國的格局並未改變,加以作為農業生產根本的耕地被大量轉為「漁電共生」、「綠能發電」等其它用途,導致農漁產量將大幅減少,為台灣未來糧食供應投下變數。
他指出,目前面臨氣候變遷加劇,全球暖化導致農產品感染病蟲害的機率升高,台灣應針對「糧食安全」與「產品衛生」,研發優質品種及種苗或加強生產技術,達成提高農漁產品的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單位面積生產量的目標。
李武忠指出,台灣農產還是以外銷為主,但各國農業技術都在進步,且台灣加入的國際貿易組織仍不多,未來國際競爭力將持續下滑。
他強調,台灣未來想要農漁產業開拓國外市場,更需要注重「品質」與「食用安全」,進一步可將最新的5G、物聯網等最新科技整合到農業中。
官方:政府補助有保障
農委會輔導處副處長陳怡任受訪時表示,農糧署長期都有推動農產品災損補助的服務,只要地方農民的收穫因為自然因素受到影響,地方政府與農委會就會派任專員去確認災損狀況,並補貼生產成本2成,至少讓農民可以購買種苗進行復耕,不至於陷入無米之炊。
他也表示,因為近期氣候異常的狀況,高溫、豪雨與寒害的狀況頻傳,「申請農業災損的頻率也有提高」,且災損範圍都相當大,甚至是全面性的欠收。陳怡任說,目前農委會正積極推動「農業保險」,讓農民遇到災害時能有更多的救濟,不用只是看天吃飯。
農民:行銷才是難處
本次獲得「十大神農」的稻農梁美智受訪時表示,種植有機農業本來就是比較困難,但推廣更是需要學問,如何與其他農友溝通或輔導,讓更多農民投入有機農業的栽種。另一方面,也需要向消費者進行推廣,如透過食物加工廠將稻米變成米果、米粉等食品,甚至還能夠進行出口外銷。
她透露,現在台灣有機農業發展許久,尤其有機水稻更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所以「生產都不是問題」,但如何變成有機的加工品、如何推廣到消費者手上,才是後續產銷一條龍需要解決的問題。梁美智說,但也因為主要是供應內需市場,相對沒有受到中國禁運農產品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