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教育叢談〉實務報告更佳 但MBA還要寫論文?

周逸衡 2023/01/04 17:27 點閱 2661 次

過去在這個專欄裡,我們提過MBA是種專業教育,並不適合用撰寫論文來檢核學習成效;也提到過民國108年8月教育部已依據修正的「學位授予法」,訂定了「專業實務報告代替碩士論文」的認定準則;次年應各校要求,管科會也特別成立小組研擬出「專業實務報告論文之格式」,並開研討會且於半官方的「評鑑月刊」上做過推廣。

然而,從「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各校登錄的碩士論文資料來看,推廣的效果似乎並不好;109學年只有167筆登錄者顯示其畢業論文為專業實務報告,在該年度近六千位MBA/EMBA的應屆畢業生中,佔比不到3%。

MBA不像「學術人」

既然有了替代的途徑,又符合管理人才培育的特性,為什麼各校MBA/EMBA的老師與學生們卻並不踴躍跟進?據筆者的所知,有下列三方面的因素:

一、 學校方面:大學裡大部分的研究所都屬於學術教育的性質,各所研究生人數不多,開課不多,撰寫研究論文為研究生的主要學習途徑。MBA/EMBA則學生來源複雜,人數比一般研究所多,一般而言,修的課也比其他所多;這些來來去去、形色匆匆的人,本來就不像個「學術人」,在學校早就引人側目,若再提出「不寫論文就能畢業」的要求,由各系所院主管所組成的「校級之有關教務會議」中通過,恐非易事。

指導老師負擔重

二、 教師方面:指導一個專業實務報告,因為需要運用理論去分析與解決實務上的問題,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套;教師除了要花費更多時間與心力外,純粹走理論的老師恐怕也不容易扮演好指導的角色。

如果學生在業界的關係不夠廣或者學生毫無經驗可言,老師可能需要負責去找專題來做。寫專題報告,師生需要互動的頻次比較多,勢必會增加教師的負荷。同學們之間不容易相互支援,以往的「團隊量產模式」恐不能適用。系所若課程設計欠當,則很容易顯現出學習的缺陷所在。「專題實務報告」口試時,要找到適合的口試委員並不容易。所得出的成果不能在期刊上發表,也對老師的誘因不足。

專題比論文更難

三、學生方面:相對於論文可由老師的研究計畫衍生,專題題目形成的難度較高,適合自己作為「替代論文的專題」更不好找。

同學之間相互幫忙的可能性較低,「彼此借鏡」或「代勞」的機會也較少 。此種型態師生互動之要求較高;如果教師要求頻繁互動,則請他人(如公司內同仁)「代勞」的難度較高。

此種報告與論文間最大的不同,在於「文獻的整理」較少、而「推論」與「建議」的部分佔比較高;另外,分析的部分也不再以「數量或統計」為主,而需要依「所據之理論」來分析;還有,結論也較容易驗證。因此分析與推論之深度要求較高,可能會比一般的論文更難寫。

學生修課品質的好壞,會對專題報告的撰寫與報告之品質有影響,容易引發「系所」與「學生」之間的摩擦。審視前述之各項原因,固然有制度性的因素如校方對管理教育之支持、教師負荷之減輕及誘因之設計等,應該由學校努力改善外,大部分的阻礙其實反而是目前國內MBA、尤其是EMBA教育多年積病之所致,如果藉由碩士論文改為專業實務報告一事,激起對台灣MBA/EMBA教育的改革,寧非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