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的世界》

醒報編輯 2022/12/04 19:07 點閱 2639 次

你是否覺得和媽媽相處起來超級累?在母女關係中,永遠要讓人傷透腦筋,總是納悶對方為何不能好好過生活,甚至還會以愛之名過度干涉自己的言行,為雙方的關係造成傷害。

韓國知名關係專家金志允大學時就讀文藝創作系主修小說,研究所時期學習家庭諮商。從自身經驗出發,以同時為人女兒、人母的身分,梳理生命中對母親的愛憎,並診斷出母女的世界裡經常發生的各種問題,為讀者提供解方。透過本書指引,重新調整母女之間的互動模式、界定各自的界限,將不再因為對方的言行而使自己身心俱疲,而能從原先的兩個女人走向兩個人,成為自立又共存的關係。

原本只是去醫院看一下而已,結果媽媽就被判定為癌症第三期。雖然想動手術,但在事前檢查中發現了多發性轉移,所以醫生認爲動手術也沒意義了。我在醫院的走道上問主治醫生:「您就直接說吧,一般情況下,這種案例還有多少時間呢?」

「雖然不能斷言,但一般會認爲還有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

和母親最後的時間

一年到一年半……一年到一年半究竟是多長的時間呢?我站在醫院的走道上想,用季節來看的話一年有四季,運氣好的話會有六次季節變化。那麼從現在開始該做什麼呢?能做什麼?如果奇蹟沒有發生,母親在一年半後就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世上只有媽媽和我兩人而已,我只有媽媽,而媽媽卻快要死了。媽媽會怎樣死去呢?會很痛苦嗎?那我該怎麼做?如果媽媽死了我會怎麼樣?整理了一下思緒,我走進病房,穿著病人服的媽媽臉色有點蒼白,但像蘇菲亞.羅蘭一樣美。母親就跟一般的病患一樣,與病魔對抗了十五個月後離世。

接受預料中的離別

這十五個月裡,媽媽和我之間發生了很多事情。我辭去工作看護媽媽,媽媽忙著化療,與副作用、疼痛、恐懼戰鬥著。我每次都要準備醫療費,還要賺生活費,所以會暫時去打工賺錢生活,我還哭了很多次。媽媽說她想死,然後又說想活下去,又哭又笑,又嘔吐又生氣,還堅毅地接受了這一切。

就這樣對抗著病魔的一年後,媽媽和我開始慢慢接受預料中的離別與死亡。雖然希望奇蹟能發生,但奇蹟好像還是會與我們擦肩而過。媽媽和我一點一點地準備好接受死亡與離別。

最後一碗海帶湯

二〇〇三年八月是我生日,媽媽煮了海帶湯給我吃,這也許是媽媽煮的最後一碗海帶湯。看著媽媽那消瘦又滿是針頭痕跡的手攪動著海帶湯,我想著,媽媽知道這是最後一次了,正在煮海帶湯的她現在心情如何呢?

媽媽神情爽朗,遞給我海帶湯,她說這是最後一次所以要我好好享用,她還跟我說對不起。我反覆咀嚼著「最後」這個詞,喝著媽媽煮的海帶湯,海帶湯越來越少,而我感到哀傷與惋惜。

時間不停地流逝。時間的流逝是殘酷的,媽媽的體力越來越差,人越來越消瘦了。死亡迎面撲向我們,一覺醒來,死亡就又更近了一點。有時媽媽早上狀態不好,她會對因看護她而疲憊的我說:「志允啊,真的沒剩多久了,再堅持一會兒,馬上就會結束了。」也許媽媽比我還要更從容的接受死亡和離別。

所愛之人的死亡

和媽媽一起對抗病魔時我經常有這樣的想法,預見自己所愛的人死亡或自己所愛的人突然死亡,哪個更好?哪個比較不哀傷?哪個比較哀傷?這是毫無意義的問題,因為不管是什麼形式,都將是無法估算的絕對悲傷。

所愛之人的死給我們留下很大的影響,令人遺憾的是,地球上幾乎所有人都經歷了所愛之人的死亡,經歷了痛苦的散場。母親是所愛之人中我們最愛的那一位,而大部分的人都會經歷母喪,而且母親曾經是絕對的存在,她的死亡留下了無法測量的巨大悲傷和失落。

受疼愛的女兒們

在母親過世時,女兒們經歷了以下的各種情感:
一、飽受疼愛的女兒們和母親分開會很難過,也很懷念母親的存在,這是純粹的悲傷。會經歷普遍的失落和哀悼過程,只要充分地感受悲傷、充分地思念著母親過日子就可以了。

二、對母親又愛又恨的女兒們,在悲傷的同時承擔起課題,媽媽爲什麼會那樣呢?媽媽留下了什麼給我?媽媽就這樣走掉,我該怎麼辦?媽媽當時為什麼那樣做?是要我怎麼樣?

寫信給去世的母親

母親分裂的形象終究無法統一,人類的存在本來就同時擁有各種矛盾的樣貌和面具。因此在成爲母親之前,最好先接受事實,接受世界上就是有這種複雜的人類存在。

寫信給去世的母親也能成爲整理內在的方式,有助於整理內心和思緒,越是擺脫對「母親模樣」的固有觀念和母性神話,就能越大幅度地理解母親。讓我再說一句安慰人的話,人的記憶總是扭曲的,也許媽媽帶給你的不僅僅是傷痛,你肯定還記得你被愛的時刻。

沒有母親的女兒

三、沒有母親的女兒們,小時候成長時和母親分開,或者連母親的長相都不曉得,只聽說母親過世的消息。這種情況下的女兒們會非常混亂,失落疊著失落的痛苦震撼著女兒的心。媽媽是怎樣的人呢?媽媽是愛我的嗎?

沒經歷過母女關係的女兒大多會爲了成爲更優秀的母親而費盡心思,因爲沒有母女關係的經驗,反而會更加深情地照顧孩子,在母親的角色上盡最大努力,我見過很多這種優秀的女性。

守護好自己

所以不要陷入失落的痛苦中,最好是能稱讚自己很了不起。我想告訴這些女兒們,不被命運的漩渦吞噬,守護好自己,走好身為母親的路,這些就已經足夠了。四十歲以後生活的責任不在於過去,而是完全在自己身上,遺憾的過去已經過去,只要把現在和未來變成自己想要的方向就可以了。

對於女兒來說,母親的死亡是很絕對的經驗。女兒大多在心理上和媽媽有很深的連結,與母親生活的歲月越長,心理連結的紐帶就越被強化。偶爾看到七十多歲的老母親和四、五十歲女兒間的衝突,就會覺得那衝突的模樣與程度不亞於夫妻間的衝突,因爲女兒與母親的連結緊密,就像無數的神經網相互連接在一起。因此對女兒而言,對母親之死的感受比任何人的死亡都來得強烈。

喪母是無法估量的悲傷

我外婆九十二歲過世,送外婆離世的阿姨在葬禮上對我說,這種痛苦你是怎麼在二十多歲的年紀獨自經歷的?你有多麼痛、失去母親的痛苦是什麼,阿姨現在才知道。對女兒而言,在自己經歷過之前,喪母是無法估量、無法想像的悲傷。

因此女兒需要充分的時間接受、消化並哀悼母親的死亡,不用忍住眼淚,也不用刻意隱藏思念之情;要花充分的時間講述對母親的記憶,整理母親的物品與照片。哀悼期間何時結束不得而知,每個人都不同,根據和母親所建立的關係也會有所不同。(昀恬/輯)

《母女的世界》
作者:金志允 (韓國關係專家)
出版社:遠流

其他書訊:

《戰爭憑什麼》
作者:伊安.摩里士
出版社:黑體文化

 戰爭究竟會帶來什麼?在這本熱情洋溢、妙趣橫生,涵蓋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理學、演化生物學、技術與軍事學說的傑作裡,著名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伊安.摩里士回顧人類史上15000年戰爭驚悚、扣人心弦的故事,超越了戰鬥與殘暴,進而揭示戰爭對世界的真正影響。

伊安.摩里士是史丹佛大學尚與蕾貝卡.威拉德(Jean and Rebecca Willard)古典學教授、歷史學教授。迄今出版逾十本學術書籍,包括廣受好評的歷史著作《西方憑什麼》(Why the West Rules)。他曾主持希臘及義大利的許多考古挖掘工作,現居加州聖塔克魯茲山。

《疫苗與免疫的科學》
作者:宮坂昌之(大阪大學尖端免疫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出版社:晨星

許多人誇大接種疫苗引發的副作用後,其主張中不乏醫生或醫學博士等人背書,因此不少民眾相信這些說法。然而,深入了解後才發覺,他們的主張並沒有疫苗或免疫機構的實例佐證,充斥著醫學方面的謬誤。人們誤信這些假情報,反而可能危害健康。

在日本堪稱免疫學權威,曾任職於金澤醫科大學血液免疫內科、瑞士巴塞爾免疫學研究所、東京都臨床醫學綜合研究所等單位,後來受聘為大阪大學醫學部教授、同大學研究所醫學系研究科教授的作者,透過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為大家介紹已通過科學驗證的「免疫力增強法」,內容包括何謂傳染病、預防接種、疫苗效果與蔚為話題的「癌症免疫療法」等,希望能全面提升有關病毒感染的認識與概念,降低大家罹病的風險!

《那一天》
作者:維利.羅尼斯(法國攝影師)
出版社:大田

透過五十幾張照片,維利・羅尼斯刻畫出自己的肖像。我們跟隨著他的旅行,他在巴黎街上以及在馬恩河畔閒逛,還有他的報導。一張照片,是攫取住生動的一剎那,但也是一天的歷史。《那一天》,法國人文攝影大師藉由「我記得」,呈現那一天的人、情調、風格,如此幽默,深切悸動。

「如果我等待的話,一切都將消失無蹤」法國人文紀實攝影大師,維利.羅尼斯一生用相片定格巴黎市民生活的溫柔和俏皮,他的文字承載了那些特殊時刻的神奇和稀有,留下法國20世紀那些降臨在生命的奇蹟瞬間。每個「那一天」在羅尼斯筆下,溫柔地成為每個不一樣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