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鳥瞰〉改善貧富差距 富人有責

李沃牆 2022/08/28 11:27 點閱 3186 次
筆者認為縮小貧富差距的最有效的具體方法,一方面設法提昇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水準,另一方面則是鼓勵富豪們捐款行善,即可避稅,又可做公德,利人又利己。(Photo from Pxhere)
筆者認為縮小貧富差距的最有效的具體方法,一方面設法提昇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水準,另一方面則是鼓勵富豪們捐款行善,即可避稅,又可做公德,利人又利己。(Photo from Pxhere)

富人日進斗金、窮人卻三餐不繼,一個國家,二個世界的貧富差距情況自古有之,於今為烈。君不見,全球貧富差距現象伴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潮流,日益加劇,台灣亦難置之度外。

高低所得總額差129倍

根據主計總處所公布的2021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依每戶可支配所得高低將戶數分為5組,則最高20%家庭每戶為220.6萬元台幣,最低20%家庭每戶只35.9萬元台幣,最高與最低所得組之所得差距倍數達6.15倍,較前年之6.13倍為高。

吾人觀察2017至2021年的五等分可支配所得差距倍數分別為6.07倍、6.09倍、6.10倍、6.13倍,6.15位,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若進一步觀察財政部歷年的綜所稅申報核定統計,按家戶20等分來看所得總額的差距,最高5%申報戶相對於最低5%申報戶的所得總額倍數,自2014年破百之後就一路扶搖直上,2019年達110倍,2020年更升高至129倍。

持平而論,台灣貧富差距雖非全球最嚴重國家之列,然所得分配不均多年未見改善,貧富差距擴大現象反而愈趨嚴重,歷任政府實難辭其咎,改善貧富差距也責無旁貸。

政治化解經濟問題

著名的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探討歐美18世紀以來財富和所得不平均現象,在資本主義體制下,資本報酬率(r)大於整體的經濟成長率(g),有錢人財富增生累積(資本利得)的速度大於一般勞動階級薪資收入增加速度,漸漸形成貧富差距逐漸擴大,財富不均的現象。

他認為這種資本主義產生的矛盾只有透過政治經濟的修正化解,因而主張要向富人課較高的累進稅率(富人稅),才能遏阻全球惡化的貧富差距。但這主張根本是烏托邦理想,遙不可及,除非走回社會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

富人稅未見其效

長久以來,各國政府也咸認為透過稅制可有效改善貧富差距,而大部分國家課「富人稅」用意是希望給人苦民所苦的觀感,並安撫其仇富的心理,但如今看來卻是未見其效。

究其因,除了相關稅制(如遺產稅、不動產等)不健全外,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盛行下,資金的移動快速,富人避稅管道更加多元,例如,到維京群島設公司,或把巨額資產移到租稅天堂,徒使稅制難以見到具體效果。

因此,筆者認為縮小貧富差距的最有效的具體方法,一方面設法提昇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水準,另一方面則是鼓勵富豪們捐款行善,即可避稅,又可做公德,利人又利己。

捐贈財產成轉機

對於前者,應設法提高生活補助、提升薪資水準(如基本工資的逐步調整)、協助專業技能培養及就業,並適度的減稅。對於後者,當今已有少數全球富豪加入捐贈財產做慈善事業,改善醫療及貧窮問題。

如股神巴菲特早就承諾將財產99% 捐作公益,而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則於今年7月13日宣布,將所有財產(逾新台幣3兆)將捐給他與前妻創辦的慈善基金會。臉書(Facebook)創辦人祖克柏也表示要捐出99%的持股給慈善機構。中國富豪大手筆慈善捐款風潮越來越盛行,一方面順應當局的扶貧政策及「共同富裕」政策方向,另一方面也希望能避免被進一步審查的風險。

如「拼多多」創辦人黃崢去年捐出人民幣120億元,首次成為中國首善;「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宣布捐出32億元人民幣在醫療、環境、民生領域;而最大的地產商「恆大集團」主席許家印,則捐30.1億人民幣給貴州扶貧基金會。

台灣的富豪們中,郭董曾說要捐出9成的財產,用在醫療事業上,近日也捐1千萬台幣給二位殉職警家屬,善行令人佩服。其他的富豪們是否也該響應,捐出部分財產做善舉,改善貧富差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