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微言〉應藉台美貿易談判 開創全新情勢

何策 2022/08/22 11:00 點閱 2304 次

台灣貿易情勢險峻,中、台貿易戰已啓動,歐美擔心地緣政治風險,不僅去中國化,去台灣供應鏈亦正悄悄進行中。台美貿易倡議談判即將於9月展開,倍顯重要。台灣應藉此積極開創新貿易情勢。

台灣潛存貿易風險大

台灣對外經貿關係,目前處境尷尬,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大陸,2021年貿易額成長至3283.4億美元,占中國大陸對外貿易額的5.4%,但是占台灣對外貿易總額的33%,中國大陸穩居台灣主要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台商投資大陸項目多達12萬3781案,實際投資金額高達713.4億美元。

密切的兩岸經貿關係,最近因為中國大陸對台灣鳳梨、蓮霧、釋迦、石斑魚,一連串實施禁運之後,雙方關係開始生變,尤其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訪後,中國海關總署又突然禁止台灣100多家食品工廠產品進入大陸市場,金額在5至10億美元之間,突顯兩岸貿易戰潛存危機,不容台灣低估風險。

左右逢源已不可能

台灣未來不太可能再如過去,在中美兩大經濟強國之間,左右逢源,兩邊討好,隨時都有可能再遭中國大陸的貿易制裁,而且兩岸貿易戰將可能成為雙方貿易關係的新常態,台灣極有可能逐漸失去這個長期以來,賺取外匯最大的市場,對於長期經濟發展,相當不利。

不僅如此,歐美工業產品供應鏈因地緣政治風險,擔心斷鏈危機,正逐漸減少對台灣依賴,對電子代工產業造成長期不利因素,國外智庫最近用了一個新名詞Quarantine (檢疫隔離),來形容當前兩岸微妙情勢,中國似乎要把台灣跟世界供應鏈隔離開來,不讓台灣左右逢源,享受龐大市場,這是台灣另一個大風險。

全球供應鏈去台灣化嚴重

美國最近在推動晶片法案過程中,一再強調晶片未來需要「在美國製造」,而且認為90%晶片依靠台灣,風險太大。歐洲、日本,何嘗沒有同樣想法?歐美強化技術主權,全球工業供應鏈正面臨大洗牌,台灣電子工業面臨失去市場的風險。因此如何開發新市場及商機,已成當務之急。

台美貿易協商談判正是台灣的新商機,今年6月雙方初步協商,列有11項議題,包括貿易便捷化、良好法規實務、反貪腐、中小企業、農業、標準、數位貿易、勞動、環境、國營事業,以及非市場政策與做法等議題,雙方進行談判,初步將先選定貿易便捷化、中小企業,兩個主題先行談判,俾能先行達成共識。

由於台灣當前加入國際性貿易組織,困難度相當高,此時如果能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將有助於後續推動加入CPTPP,擴展國際貿易空間,亦可加深與其他國家貿易的連結,以及開啓貿易談判的機會,增加新市場開發潛力,彌補可能發生的中、台貿易戰,以及歐美國家去台灣供應鏈的損失,增加經濟發展的強度。

台美貿易談判盼新局

過去台美貿易談判,多是美方強勢主導,要求台灣「做這、做那」,強力要求台灣尊重智慧財產權、開放服務業等,甚少聆聽台灣的需要,期待這次台美貿易倡議談判,能夠打破過去一面倒的偏差情勢,能夠站在雙方平等地位,重視台灣未來經濟貿易發展需要,共謀雙方最大利益。

最近台灣因中國大陸禁運農、漁業,以及食品工業產品,損失不貲,如能在9月即將展開的台美貿易談判中,爭取美國市場的支持,應能減少業界的損失,並防止未來可能發生的中、台貿易戰,台灣失去市場的風險。

台美貿易倡議談判即將於9月展開,如何為台灣開創新商機,全民期待。